
有繪飾的方椽。《楚辭·招魂》:“仰觀刻桷,畫龍蛇些。” 晉 葛洪 《抱樸子·嘉遯》:“茅茨艷於丹楹,采椽珍於刻桷。” 南朝 梁 蕭統 《相逢狹路間》詩:“朱門間皓壁,刻桷映晨籬。”
“刻桷”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指建築中經過雕飾的方形椽子。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詞屬于古代建築術語,現代已極少使用,多見于研究文獻或詩詞賞析。其文化意義在于反映中國古代建築對細節裝飾的重視,以及通過雕琢工藝彰顯等級與審美追求。
刻桷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形容人的容貌丑陋、粗野,也可以形容人的行為粗魯、粗暴。
刻桷的部首為刀(刂),拆解為“刂”和“曷”兩個部分。刀部為4畫,曷部為7畫,總共11畫。
刻桷的來源具有一定的曆史背景。在古代社會,砍伐樹木是一項艱苦而繁重的勞動,需要用刀工具進行切割。而“曷”字表示一種古代的切割工具,主要用作砍伐樹木。因此,刻桷形容人的丑陋和野蠻,可以理解為“像用曷砍伐樹木一樣粗暴而無禮”。
刻桷的繁體字為刻橛。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稍有不同。刻桷在古代寫法中的刀部通常寫作“刂”,而曷部寫作“又”。
1. 他的臉像刻桷一樣丑陋。
2. 他的行為如此刻桷,讓人無法容忍。
刻刀、桷木、刻意。
粗魯、粗野、糙漢。
端莊、斯文、文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