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罰的意思、讨罰的詳細解釋
讨罰的解釋
征讨罰罪。《長阿含經》卷十八:“即詣王所白言:‘大王有所讨罰,不足為憂,我自能辦。’”《根本說一切有部毘柰耶雜事》卷三五:“彼國豐樂,與我相違,我欲興兵,而往讨罰,皆令破散。” 唐 崔緻遠 《請轉官從事狀·某官顧雲》:“所異(冀)元戎十乘,速成讨罰之功;越府三才,各得施張之處。”
詞語分解
- 讨的解釋 讨 (討) ǎ 查究,處治:檢讨。 征伐,發動攻擊:讨伐。聲讨(宣布罪行而加以抨擊)。 研究,推求:研讨。探讨。 索取:讨還(俷 )。 求,請求:讨教(刼 )。讨饒。 惹:讨厭。讨人喜歡。 娶:讨老婆
- 罰的解釋 罰 (罰) á 處分犯罪、犯錯誤或違犯某項規則的人:罰款。罰球。懲罰。罰不當罪(處罰過嚴或過寬,與所犯的罪行不相當)。 獎賞 筆畫數:; 部首:罒;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讨罰"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是征讨、懲罰(有罪者或敵人)。它通常用于描述一種帶有正義性或官方授權的武力行動或譴責行為。以下是基于漢語詞典角度的詳細解釋:
-
字義分解與合成:
- 讨 (tǎo): 本義包含探究、索取、征伐、譴責等意思。在“讨罰”一詞中,主要取其“征伐、聲讨、譴責” 之意。
- 罰 (fá): 本義指懲處、處分。在“讨罰”一詞中,取其“懲罰、懲處” 之意。
- 合成義: “讨”在前,強調行動(征伐或譴責)的發起;“罰”在後,強調行動的目的(實施懲罰)。因此,“讨罰”整體表示通過武力征伐或嚴厲譴責的方式,對被認為有罪、有過錯或構成威脅的對象進行懲罰。
-
整體含義與用法:
- 征讨并懲罰: 這是“讨罰”最核心的含義。指動用軍事力量去攻打、征服某個對象(如叛亂者、敵對勢力、不臣服的國家或部落),并對其施加懲罰。常用于曆史或軍事語境。例如:“朝廷派兵讨罰叛軍。”
- 聲讨并懲處: 也可指通過輿論譴責、法律程式等方式,揭露罪行或過錯,并追究責任、實施懲處。強調對不義行為的追究和制裁。例如:“輿論一緻讨罰貪腐行為。”
- 正義性與權威性: “讨罰”一詞通常隱含了行動發起者的立場,即認為被讨罰的對象是“有罪”或“不義”的,行動本身帶有一定的正義色彩或官方授權色彩。
-
同義詞與辨析:
- 近義詞: 征伐、讨伐、征讨、聲讨、懲罰、懲處、制裁。
- 辨析:
- “讨伐”/“征讨”: 更側重于軍事行動的層面,強調攻打、征服。
- “聲讨”: 更側重于輿論譴責、公開批判。
- “懲罰”/“懲處”: 更側重于施加處罰的結果本身。
- “讨罰”: 結合了“讨”(行動發起)和“罰”(行動目的),語義範圍較廣,可涵蓋軍事行動和輿論/法律制裁,強調從行動到結果的整個過程。
-
現代使用情況:
- 在現代漢語中,“讨罰”的使用頻率相對低于“讨伐”、“懲罰”等詞。
- 它更常見于書面語、曆史叙述、文學作品中,或用于表達一種較為正式、嚴肅的譴責和追究态度。
“讨罰”意指通過征伐或聲讨的方式,對罪過或敵對行為實施懲罰。它融合了行動的發起(讨)與行動的目标(罰),常用于表達帶有正義性或權威性的制裁行為,多見于曆史、軍事或正式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
“讨罰”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征讨并懲罰罪行,主要用于軍事或治理語境。以下為詳細解釋:
-
基本釋義
由“讨”(征讨、聲讨)和“罰”(處罰)構成,指通過武力征伐或權威手段懲治罪責。例如《長阿含經》中“大王有所讨罰,不足為憂”即指君王對罪行的征讨與懲罰。
-
語境與應用
- 軍事行動:如《根本說一切有部毘柰耶雜事》提到“興兵往讨罰”,強調武力鎮壓叛亂或敵對勢力。
- 權威治理:唐代崔緻遠《請轉官從事狀》中“速成讨罰之功”,指通過行政手段懲治不法行為。
-
辨析争議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主動請求懲罰”,可能是對“讨”字“請求”義的引申,但此用法缺乏古籍例證,建議以權威佛經和史籍中的“征讨罰罪”為準。
-
現代適用性
該詞現已罕用,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宗教經典研究中。若需表達類似含義,現代漢語中更常用“讨伐”“制裁”等詞彙。
“讨罰”主要體現古代權威對罪行的雙重處理(武力+懲戒),而非個人層面的主動認罰。理解時需結合具體語境,優先參考權威古籍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岸岸八百諸侯白圭之玷鲅剌伴樂蠶箪蒼術侈富蟲鹥抽檢楚壸初祖大劫大郡燈籠德容頂尖幡兒肥茂俸滿風旋拊輯撫念附載關防盆兒廣舃規報桂竹滑突賈怠嘉服翦發江汜爵次拘俗守常具聞狂伧寬邃困吝量鑿正枘磏仁例監龍柏隆刑内藏庫排戶辟咡燃放撒子詩風石華娥綠世宦詩老天甯節挽舟卒卧虎藏龍嫌肥挑瘦縣解謝表懈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