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六曆 ”。
亦作“ 六歷 ”。1.上古時的六種曆法。《漢書·律曆志上》:“ 三代 既沒,五伯之末史官喪紀,疇人子弟分散,或在夷狄,故其所記,有《黃帝》、《顓頊》、《夏》、《殷》、《周》及《魯曆》……﹝ 漢 興﹞以 北平侯 張蒼 言,用《顓頊曆》,比於六曆,疏闊中最為微近。” 南朝 梁 陸倕 《新漏刻銘》:“察四氣之盈虛,課六歷之疏密。”
(2).謂《大衍曆》、《宣明曆》、《紀6*元曆》、《統天曆》、《大明曆》、《授時曆》。《元史·曆志一》:“自 春秋 獻公 以來,凡二千一百六十餘年,用《大衍》、《宣明》、《紀6*元》、《統天》、《大明》、《授時》六曆推算冬至,凡四十九事。”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六曆漢語 快速查詢。
“六曆”是漢語中特指中國古代六種早期曆法的統稱,主要流行于漢代以前。根據《漢語大詞典》及天文曆法研究,該詞包含以下兩層釋義:
一、曆法體系概念 “六曆”具體指黃帝曆、颛顼曆、夏曆、殷曆、周曆、魯曆六種古曆系統。這些曆法均采用“四分術”,即以365又1/4日為一回歸年,29又499/940日為一朔望月,19年7閏為章法。六曆差異主要體現在曆元(計算起點)和歲首月份的選擇上,例如颛顼曆以十月為歲首,而夏曆以正月為歲首。
二、曆史文獻記載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六曆在漢代仍有典籍傳世,但原書均已失佚。現存《開元占經》等古籍保留了部分六曆推算方法的片段記載。現代學者通過秦漢簡牍中的曆日記錄,證實了颛顼曆在秦至漢初的實際應用。
(注:因網絡資料來源限制,本文參考自《漢語大詞典》第7卷、《中國天文學史大系·古代曆法》及《曆法通志》等權威出版物,相關學術論述可在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檢索系統查閱。)
關于“六曆”的詞義解釋,綜合不同來源的信息如下:
根據權威資料顯示,“六曆”通常指中國上古時期流傳的六種曆法,包括:
六曆均屬于陰陽曆體系,結合了太陽與月亮的運行周期,其中《夏曆》對後世影響深遠,至今仍用于農曆計算。
提示:不同文獻對“六曆”的界定存在差異,建議結合具體曆史背景理解該詞含義。
白澄漿班女扇暴懆貶駮别調兵民殘篇嘈嘈塵垢囊除籍醇和打連廂電杆洞天堕睫浮世傅師晷刻蝦蟆精核果降香艱閡莢錢駕輕就熟饑餓線擠構激活進一步類事涼牀兩旦膫子獵火攣拘漉漉輪枝買撥來馬趙猕猴桃逆心拍張烹魚鋪衍錢文讓德燥子山道年少内麝父石頭人霜蝶肆矜甜句兒挺進讬名慰情聊勝無痦子下雨西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