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f taste,quality,etc.)pure and mild] 仁厚平和
亦作“醕和”。純正平和。 漢 蔡邕 《釋誨》:“夫子生清穆之世,稟醇和之靈。” 三國 魏 嵇康 《琴賦》:“含天地之醇和兮,吸日月之休光。” 明 張居正 《七賢詠》:“餘觀七子,皆履沖素之懷,體醇和之質。” 王闿運 《<桂陽州志>序》:“起莘醕和,蟬蛻高軒,豈不慕尹,時不聘賢。” 徐遲 《哥德巴赫猜想·生命之樹常綠》:“煙味醇和,芳香正好。”
“醇和”是由“醇”與“和”組成的複合詞,在漢語詞典中具有雙重含義。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的釋義,其本義指酒、茶等飲品的質地純正且口感柔和,例如“紹興黃酒以醇和甘鮮著稱”。該詞源自古代造酒工藝,《說文解字》中“醇”被釋為“不澆酒也”,強調酒體未經摻水的純粹性。
在語義延伸層面,《漢語大詞典》将其拓展至人物品性範疇,形容性情溫厚、言行敦睦的特質。如《宋史·司馬光傳》載“光性醇和”,即是通過味覺通感修辭,将物理屬性轉化為道德評價。這種跨感官的語義遷移,體現了漢語詞彙“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構詞規律。
詞性分析顯示,“醇和”屬形容詞,可受程度副詞修飾(如“十分醇和”),亦可作謂語(“藥性醇和”)或定語(“醇和之風”)。《辭海》特别指出其與“暴烈”“刺激”構成反義關系,在中醫藥典籍中常用于描述藥劑的溫和特性,如《本草綱目》記載陳皮“味苦辛而性醇和”。
“醇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形容味道或物質特性
形容性情或氛圍
如需更完整釋義或例句,可參考漢典或漢程字典等權威來源。
哀悼谙行貝多葉書鼻中隔勃窣不藉木唱經棰撻萃聚怠業丹梯點逗獨門梵天飛念拂除複再根本赓詠格吱規檢劍麻踐信驚魇禁坐局束鞠系看成卡其克緊恐恐寇雉連旗臨場六計六路落日沒白沒黑末號蹑蹺檐簦泡頭釘清熒螓首惹發扔崩人神共嫉弱尚省寺折準失政死到臨頭俗曲天知地知條科瞳睛拖繡毬徒馭偓佺先系鸮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