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漉漉的意思、漉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漉漉的解釋

(1).象聲詞。 漢 張仲景 《金匮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痰飲”注:“痰飲者,水飲走腸間不瀉,水精留膈間不輸,得陽煎熬成痰,得陰凝聚為飲,凡所在處有聲,故在上則喉中有漉漉之聲,在下則腸間有瀝瀝之聲。” 明 何景明 《七述》:“馬則驊騮赤驥,紫燕青驪,漉漉師師,駪駪騤騤。”

(2).濕貌;流貌。《素問·瘧論》:“《靈樞·逆順》論雲:‘刺法曰,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漉漉之汗。’” 明 劉基 《走馬引》:“擲草中,血漉漉,追兵夜至深谷伏。”

(3).瑩潤貌。 唐 李賀 《月漉漉篇》:“月漉漉,波煙玉,莎青桂花繁,芙蓉别江木。”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漉漉”是一個漢語疊詞,讀音為lù lù,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象聲詞
    形容液體流動或物體濕潤時的聲響。例如:古代醫書中描述痰飲在喉部産生的“漉漉之聲”。
  2. 濕貌;流貌
    指物體濕潤、液體流動的狀态。如“濕漉漉的草地”即形容被水浸濕的景象。
  3. 瑩潤貌
    用于描繪事物潤澤光亮的樣态,如古詩中“月漉漉”形容月光如水般瑩潤。

二、出處與用例


三、相關延伸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漉漉的意思

漉漉(lù lù)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光線微弱、昏暗或透過物體的感覺。它通常用來形容光線陰沉、昏暗、朦胧的情景。

拆分部首和筆畫

漉漉的部首是水(氵),它的總筆畫數為13。

來源和繁體

《漉漉》一詞最早見于《詩經·周南·桃夭》:“蔽芾之宜楚,于嗟江之漉漉。”後來,這個詞彙也在其他文獻中得到使用。

在繁體中,漉漉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漉漉的形态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由于缺乏相關古代文獻的記錄和演變過程,我們無法準确知曉其古代寫法。

例句

1. 山林幽深,隻見一線陽光透過樹葉間的縫隙,照在地面上,猶如漉漉微光。

2. 暮色降臨,整個城市變得漉漉黯淡,仿佛被一層迷霧籠罩。

3. 房間的光線非常漉漉,讓人感到有些蕭索和沉悶。

組詞

1. 漉光:指光線微弱,昏暗。

2. 漉漉寒氣:形容寒冷逼人,令人感到凄涼。

3. 昏漉:形容光線昏暗,模糊不清。

4. 漉瀝:形容光線透過障礙物的裂縫射入。

近義詞

1. 昏暗:形容光線不明亮、陰沉。

2. 微光:形容光線微弱、不明顯。

3. 朦胧:形容光線模糊、不清晰。

反義詞

明亮:形容光線明亮、清晰。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