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ncinating place] 道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意思是洞中别有天地,現在借指引人入勝的境地
别有洞天
洞天石扉,訇然中開。——唐·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别》
(1).道教稱神仙的居處,意謂洞中别有天地。後常泛指風景勝地。 唐 陳子昂 《送中嶽二三真人序》:“ 楊仙翁 玄默洞天, 賈上士 幽栖牝谷。”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似神仙歸洞天,空餘下楊柳煙,隻聞得鳥雀喧。”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闵預》:“此尼菴也,幽辟深邃,别有洞天。” ********* 《題<雙龍記勝>》詩之二:“遊罷洞天三十六,歸來辛苦記初平。”
(2).謂廣大。 宋 王禹偁 《送柴轉運赴職序》:“ 長州 吏 王 某受公之知、探公之道久矣,惜公藴洞天之度,有緻君之心。”
“洞天”一詞的詳細解釋可從以下四個維度展開:
道教仙境概念
源自道教術語,指神仙居住的名山勝地。道教将洞天分為「十大洞天」和「三十六小洞天」,構成地上仙境的主體,五嶽也被囊括其中。
道教認為山中洞室可通達上天,如東晉《道迹經》記載“五嶽及名山皆有洞室”,體現了“洞中别有天地”的空間哲學。
字面與象征意義
字面指“洞中天地”,引申為隱秘幽靜、風景絕美的場所,如李白詩句“洞天石扉,訇然中開”描述的奇幻景象。
文學意境
唐宋詩詞中常以“洞天”營造超凡意境,如王實甫《西廂記》用“似神仙歸洞天”形容歸隱之地的空靈。
現代引申義
現多比喻引人入勝的境地,例如“别有洞天”形容意外發現的幽美景觀或事物深藏的玄妙。
道教洞天體系(如青城山、茅山等)不僅是宗教聖地,也承載了古代建築、神話傳說與自然景觀的融合。曆代道士在此建觀修行,形成獨特的人文遺産。
道家通過“洞天”概念表達對理想境界的追求,既指物理空間的超脫,也暗含精神層面的通達與高深見識。
從宗教仙境到文學意象,“洞天”一詞融合了中國古代的空間觀、自然美學及精神追求,成為兼具實指與象征的文化符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