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民的意思、兵民的詳細解釋
兵民的解釋
(1).指壯丁。 宋 蘇舜欽 《吳越大旱》詩:“復聞籍兵民,驅以教戰力。”
(2).士兵和民衆。 毛6*澤6*東 《論持久戰》:“兵民是勝利之本。”
詞語分解
- 兵的解釋 兵 ī 武器:兵器。兵刃。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沒有沾血,指不經過戰鬥而取得勝利)。 戰士,軍隊:兵士。兵卒。兵丁。兵戎相見(指武裝沖突)。 與軍事或戰争有關事物的統稱:兵法。兵家。兵機。兵釁(戰争的争端)。兵書。兵谏(進谏時以武力要挾,迫使必從)。兵荒馬亂。兵貴神速。 卒 筆畫數:; 部首:八; 筆順編號:
- 民的解釋 民 í 以勞動群衆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人民。民主。民國。民法。公民(在一國内有國籍,享受法律上規定的公民權利并履行公民義務的人)。國民(具有國籍的人)。 指人或人群:居民。民族。 勞動大衆的,非官方的:民間。民歌。民諺。民風。民情。 某族的人:漢民。回民。 從事不同職業的人:農民。漁民。 非軍事的:民品。民航。 同“苠”。 官 筆畫數:; 部首:氏;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兵民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兵民”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綜合多來源信息整理如下:
一、基本釋義
-
指壯丁
即被征召服役的成年男子。此釋義源自宋代文獻,如蘇舜欽《吳越大旱》中“復聞籍兵民,驅以教戰力”,反映古代征丁制度。
-
士兵與民衆的合稱
強調軍隊與百姓的結合。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提出“兵民是勝利之本”,成為經典論述,體現軍民協作的重要性。
二、延伸與文化内涵
- 曆史應用:古代常将兵民用于軍事動員,如隋炀帝時期因濫用兵民導緻社會動蕩;新中國成立後,軍隊也承擔經濟角色,如參與生産建設(需注意此為特定曆史背景下的描述)。
- 軍民關系象征:部分詞典将其作為成語,指代“軍民團結”的國家基石理念。
三、權威出處與引用
- 文學出處:宋·蘇舜欽詩句。
- 現代理論:毛澤東軍事思想中的核心觀點。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高權威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兵民》這個詞是指士兵和民衆,表示軍隊和民衆之間的關系。這個詞的拆分部首為“八”和“㡭”,筆畫數為9。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漢字發展過程中,其中“八”表示軍隊,而“㡭”則代表人民或百姓。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保持不變。古時候漢字中,“八”字寫作八,表現為兩個橫畫相連;而“㡭”,則寫作仌,是由丨、丨、㇇組成。一個關于《兵民》的例句是:"兵民一家,團結一心,共同抵禦外敵。" 其中,“兵民”指的是軍人和民衆,表示他們共同對抗外敵。與“兵民”相關的組詞有:"軍隊"、"百姓"等。近義詞可以是"士兵",反義詞可以是"敵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