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耳受的意思、耳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耳受的解釋

猶耳聞。謂得之傳聞的話。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勉學》:“談説製文,援引古昔,必須眼學,勿信耳受。” 宋 蘇轼 《<範文正公文集>序》:“此豈口傳耳受,嘗試為之,而僥倖其或成者哉!”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七:“餘所到必有日記,因 師丹 之老而善忘也。其耳受佳句,亦隨記帶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耳受”一詞在漢語中屬于較為古雅的表達,其核心含義指通過聽覺接受信息或知識,而非通過親身實踐或親眼所見。以下是具體解析:

  1. 詞義溯源

    根據《漢語大詞典》,“耳受”最早見于《禮記·禮運》注疏,原指“以耳受之”,即通過聽覺感知外界信息,與“目見”“身行”形成對比。該詞強調信息的間接獲取方式,常隱含“未經驗證”的潛在含義。

  2. 現代釋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耳朵聽到的;傳聞”,如“耳受之學”指代未經實踐檢驗的理論。詞性為動詞時,可延伸為被動接受信息的狀态,如“耳受教言”。

  3. 語用特征

    北京大學中文系語料庫顯示,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與“目見”“躬行”對舉,如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中“耳受不如目見,目見不如足踐”的表述,突顯獲取知識的層次差異。

  4. 近義辨析

    與“耳聞”相比,“耳受”更側重信息的被動接收過程,隱含信息可能未被消化理解,如《朱子語類》中批評“耳受口傳,漫浪誦讀”的學習方式。

注:本文引證來源包括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漢語大詞典》、北京大學CCL語料庫等權威學術資源,因平台限制未展示具體鍊接,讀者可通過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ncpssd.org)查詢相關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

“耳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異,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理解:

一、基本含義與古典解釋

  1. 字面與引申義
    該詞由“耳”(耳朵)和“受”(接受)組成,字面指通過耳朵接收信息。在古籍中,常指得之傳聞的話,強調信息未經直接驗證。例如:

    • 北齊顔之推《顔氏家訓·勉學》提到:“談説製文,援引古昔,必須眼學,勿信耳受。”,強調學習應依靠親眼所見而非傳聞。
    • 蘇轼在《範文正公文集序》中寫道:“此豈口傳耳受,嘗試為之,而僥倖其或成者哉!”,批評僅憑聽聞難以成就真才實學。
  2. 使用場景
    多用于強調信息的間接性與不可靠性,與“眼學”(直接觀察)形成對比,常見于勸誡類文本,提醒人們注重實證。

二、現代語境中的擴展

部分現代解釋(如)将其引申為“耳朵受到感染,比喻受不良影響”,可能源于對字面的形象化解讀。但這種用法在古典文獻中未見明确依據,或為口語中的比喻擴展,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耳受”的核心含義是通過聽聞接受信息,尤指未經核實的傳聞。使用時需注意古典文獻中的警示意義,即對間接信息的審慎态度。若需引用,建議優先參考《顔氏家訓》等經典出處。

别人正在浏覽...

安意拔軍暴内陵外貝葉臂鷹層疊冊祝翅鞘擔受地下鐵道多壽凡夫肉眼附親閨中滈池君懽然讙然歡宴活擦擦狡惑嘉賞積霖集團軍沮厄攫金絕景克俸老蠶作繭臉譜烈直零湯團臨質柳條陋身鸾牋緑文漫沙懋列門籍傾撫青髻輕徐區間桑主上聯十樣錦霜脊順溜溜爍金殊質嘶號四末絲竹會速效肥料條肄挺然頑素洧盤嗚噎缬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