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堂碑的意思、廟堂碑的詳細解釋
廟堂碑的解釋
即《孔子廟堂碑》。立于 唐 貞觀 初, 虞世南 撰并書,記述 唐 武德 九年封 孔子 二十三世孫 孔德倫 為“褒聖侯”及修葺 孔 廟等事,書法俊朗圓腴,内剛外柔,為 唐 楷典範作品之一。不久碑隨廟毀。 武後 長安 三年重刻,相王 李旦 篆額,冠以“大周”二字, 大中 四年琢去,後佚。 宋 初 王彥超 重刻,今存 西安 碑林 ,俗稱“西廟堂碑”。 山東 城武 亦存一石, 元 刻,稱“東廟堂碑”。東瘦西肥,字亦互有出入。參閱《金石粹編》卷四一。
詞語分解
- 廟的解釋 廟 (廟) à 供奉祖先的房屋:家廟。宗廟。太廟。 供神佛或曆史上有名人物的地方:孔廟。嶽廟。寺廟。 王宮的前殿,泛指朝廷:廟堂。 筆畫數:; 部首:廣;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廟堂碑”一般指《孔子廟堂碑》,是唐代著名碑刻,由書法家虞世南撰寫并書寫,具有重要的曆史與藝術價值。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 核心含義:指為紀念孔子廟堂修建或祭祀活動而立的碑刻,特指虞世南所書的唐楷名作《孔子廟堂碑》。
- 曆史背景:碑文記述唐武德九年(626年)封孔子後裔孔德倫為褒聖侯及修繕孔廟之事,初刻于貞觀初年,但原碑毀于火災,後多次重刻。
2.書法藝術特征
- 風格特點:書法“圓潤朗秀,外剛内柔”,融合智永筆法,被視為唐楷典範。其結構嚴謹,筆力遒勁,碑體豐腴而不失骨力,被贊為“唐楷圭臬”。
- 藝術地位:虞世南的代表作之一,對後世楷書影響深遠,曆代書法家多以此為臨習範本。
3.碑刻流傳與版本
- 原碑命運:初刻于貞觀七年(633年),不久因孔廟火災損毀;武則天長安三年(703年)重刻,并加篆額“大周”,後額題被磨去。
- 現存版本:
- 西廟堂碑:北宋王彥超重刻,現存西安碑林。
- 東廟堂碑:元代重刻,現存山東城武(今成武縣)。
4.文化意義與衍生用法
- 象征意義:碑文内容體現唐代尊儒重道的思想,成為儒家文化傳承的載體。
- 成語引申:在部分語境中,“孔子廟堂碑”被引申為形容學識淵博、才華卓越之人(此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5.補充說明
- 需注意“廟堂碑”一詞在不同文獻中可能泛指孔廟相關碑刻,但特指虞世南版本時,需明确為《孔子廟堂碑》。其曆史與藝術價值使其成為研究唐代書法、儒家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廟堂碑的意思
《廟堂碑》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指古代供奉于廟堂之中的石碑。它是用來記載文化、曆史等重要内容的石制雕刻物。
拆分部首和筆畫
《廟堂碑》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廟、堂和碑三個部分。
- 廟:部首是廣,總計5個筆畫。
- 堂:部首是土,總計9個筆畫。
- 碑:部首是石,總計112個筆畫。
來源
《廟堂碑》一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古人在廟堂内修建石碑,以記錄重要的事件、功績等。這些石碑通過雕刻字體的方式,把信息融入其中,以供後人查閱和研究。
繁體
《廟堂碑》的繁體形式為「廟堂碑」。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廟堂碑」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具體的漢字寫法可能因時代、地域和書法風格等的變化而有所差異。
例句
1. 他細細品讀着廟堂碑上的古代文字,以了解先人們的智慧和貢獻。
2. 這座廟堂碑記載着這座古城的曆史滄桑,深深吸引着遊客的目光。
組詞
廟宇、廟會、堂屋、碑文、碑刻、史書、曆史
近義詞
碑碣、碑銘、碑帖、碑記
反義詞
文本、書信、文章、屏幕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