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傅的意思、六傅的详细解释
六傅的解释
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 西晋 末始置此六职。 唐 虽有此职,但因人而设,不皆有。 宋 以后多为兼官、加官及赠官。《晋书·何劭传》:“ 惠帝 即位,初建东宫,太子年幼,欲令亲万机,故盛选六傅,以 劭 为太子太师。” 唐 白居易 《严绶可太子少傅制》:“东朝保傅,歷代尊崇。 汉 择名儒,任先 疏广 。 晋 求耆德,选在 山涛 。实资六傅之贤,用宏三善之道。”参阅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持宪储闱·六傅》。
词语分解
- 六的解释 六 ù 数名,五加一(在钞票或单据上常用大写“陆”代):六书(古时分析汉字形、音、义而归纳出来的六种造字法)。六甲。六艺(.古时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六经)。六欲
- 傅的解释 傅 ù 辅相:太傅。少傅。 教导:“傅立德义”。 教导人的人:师傅。 附着,使附着:傅粉。 姓。 笔画数:; 部首:亻;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六傅是中国古代官职体系中对辅佐帝王或太子的六种最高级导师的合称,具体包括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与少师、少傅、少保(合称“三少”)。其核心含义与职能如下:
一、基本释义
六傅是西周以来确立的帝王教育制度,专指负责教导天子或太子的六位最高级官员。其名称与职责分工如下:
- 太师:帝王首席导师,主掌道德教化与治国方略(《周礼·地官》)。
- 太傅:辅佐帝王修习礼法、规范言行(《汉书·百官公卿表》)。
- 太保:督导帝王修身养性,保障其身心健康(《尚书·周官》)。
- 少师、少傅、少保:作为“三公”副职,协助教导太子或年轻君主,侧重具体实务训练(《通典·职官典》)。
二、历史演变与职能
- 西周起源
六傅制度始创于周代,以“三公三少”形成完整的帝王教育体系,强调德、礼、体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礼记·文王世子》)。
- 秦汉至隋唐
官职逐渐虚衔化,但保留荣誉性质。如晋代设“太子六傅”专责东宫教育(《晋书·职官志》)。
- 宋明清沿革
宋代定为从一品或正二品荣誉衔,授予重臣(《宋史·职官志》);明清时期“三公三少”成为最高阶文臣荣称,实际教育职能转归翰林院。
三、文化意义
六傅制度体现了古代“君师一体”的政治伦理:
- 象征意义:代表帝王教育的权威性与正统性(《白虎通义·封公侯》)。
- 政治功能:通过尊师重道强化君臣秩序,如贾谊《新书》载:“天子不臣师傅,示天下尊师也。”
- 后世影响:衍生出“师傅”“保傅”等词汇,泛指教导者(《汉语大词典》)。
参考资料
- 《汉语大词典》 “六傅”词条(上海辞书出版社)
- 《中国古代官制大辞典》(北京大学出版社)
- 《周礼注疏》(中华书局点校本)
- 《通典·职官典》(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注:因古籍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纸质权威出版物。建议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查阅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六傅”是中国古代官职体系中的一组重要头衔,具体指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以下是详细解释:
1.组成与起源
- 组成:分为“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和“三少”(少师、少傅、少保),合称“六傅”。
- 起源:始设于西晋末期,最初作为太子辅佐官职,后逐渐演变为荣誉性头衔。
2.职能与演变
- 早期职能:负责教导太子、辅佐帝王治国,如唐代白居易《严绶可太子少傅制》中提到“东朝保傅,历代尊崇”。
- 后期变化:
- 唐代:因人而设,非固定官职。
- 宋代以后:多为兼官、加官或追赠虚衔,象征地位而非实权。
3.历史意义
- 六傅制度体现了古代官僚体系中对道德教化与政治经验的重视,尤其在选拔名儒或德高望重者时(如晋代何劭任太子太师)。
- 其演变反映了从实职到虚衔的官僚制度变迁。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案例或职能细节,可参考历史文献如《晋书》《事物纪原》等原始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阿黎暗檄遨嬉半星被孝标度閟蠋捕厅蚕娘出跳慈怜凑腔登堂入室砥平废滞蜂屯螘聚风月旦愤兴覆伞覆谳广瀁灌澍桂酒椒浆贵少贱老贵衙号房后类黄绶幻心还元汤见责晈然急来报佛脚积潦景焕几宜捃诬连船撩惹洌气路皷明遰蓬庐黥配清味球台桡旃人代肉薄软垂垂入品上术梢槭甚实石漠属下素节宿土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