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石鑿成的舂米谷等物的器具。《後漢書·逸民傳·梁鴻》:“ 孟氏 有女,狀肥丑而黑,力舉石臼,擇對不嫁,至年三十。” 晉 羅含 《湘中記》:“ 耒陽縣 北有 蔡倫 宅,宅西有一石臼,雲是 倫 舂紙臼也。”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三編第二章第二節:“谷物加工使用石臼,比過去的研磨盤進步多了。”
“石臼”是古代重要的生産工具,其含義和用途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石臼是由石材制成的器具,主要用于舂米、搗碎藥材或食物,是人類早期加工谷物的核心工具。其名稱中的“臼”讀作jiù,本義即指舂米容器,字形結構模拟了上窄下寬的石器形态。
石臼通常為四方形,上端寬、下端窄,安裝時僅臼口露出地面,通過杵棒反複捶打實現脫殼或粉碎功能。這種設計便于固定和操作,體現了古代勞動智慧。
盡管電氣化設備已取代其傳統功能,石臼仍作為民俗符號出現在文化展示中,或用于特色食品(如糍粑)的手工制作,延續曆史記憶。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考古案例或方言分布,可查閱《中國史稿》或地方民俗研究資料。
《石臼》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指代一種用來研磨谷物、将其研磨成粉末的工具。石臼由上下兩個石片組成,用手搖或用動物驅動的力量來轉動,将谷物研磨成細粉。
《石臼》的部首是石(石字底部),其中石字代表着石頭或岩石,表示與石頭相關的事物。石臼的拆分部件包括石和至,其中至是一個偏旁部首,表示物體的朝向或走向。
《石臼》一共有12個筆畫,其中石部部分占據7個筆畫,至部部分占據5個筆畫。
《石臼》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最早的石臼由原始人類用手工制成。後來隨着農業的發展,石臼成為一種常見的農具。
在繁體字中,石臼的寫法為「石臼」。繁體字與簡體字相比,字形更為複雜,用筆劃和結構更加繁瑣。
在古代,字形隨着時間的推移而發展變化。對于《石臼》這個詞來說,其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的意思和構成部分大緻相同。
1. 農民将谷物放入石臼中研磨。
2. 奶奶用石臼把大米磨成米粉。
1. 石磨臼
2. 碾磨機
3. 磨石機
4. 碾子
石碾、石磨、石磨機
米粉、面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