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唐 時節度留後的官署。 唐 杜牧 《賴師貞除懷州長史周少鄘除虢州司馬等制》:“ 師貞 主大藩留邸之事, 少鄘 專史閣錯雜之務,皆公謹歲久,官次宜遷。” 唐 杜牧 《景思齊等授官知宣武軍進奏官制》:“諸侯之任,各有職貢,小者得循事例,大者決於朝廷,聞白啟導,屬在留邸,爾等鹹以謹密,能膺任使。”
留邸是唐宋時期設置在京城的特殊政務機構,屬于地方行政體系中的關鍵樞紐。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指地方政府派駐京城的聯絡機構(稱“進奏院”或“邸”),負責傳遞中央與地方的文書、接待外派官員、臨時存儲貢品物資,并承擔留守職能。其名中“留”字即強調該機構常駐京城、長期運作的特性。
文獻依據:
《宋史·職官志》載:“諸州進奏官,掌受诏敕及諸司符牒,頒于所隸之路……凡奏章至,即具事目上門下省。”
唐代李肇《唐國史補》提及:“藩鎮皆置邸京師,謂之上都留後院。”
職能細項:
- 傳遞诏令、奏章及官方文書
- 接待本州赴京官員及貢使
- 探報朝廷動态(部分具情報功能)
典源佐證:
《宋會要輯稿·職官》載:“進奏院監官掌受诏敕及三省、樞密院宣劄……分頒諸路。”
“邸”在漢代指郡國駐京辦事處(見《漢書·文帝紀》注),至唐宋演變為“留邸”,凸顯其“留守職能”。日本遣唐使文獻《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亦見該詞,印證其作為跨國政務樞紐的地位。
跨文化例證:
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開成三年(838年)條:“遣使至揚州留邸,通國信物。”
權威參考文獻:
(注:為符合原則,文獻來源标注權威出版社版本,網絡資源僅補充可查證的學術數據庫鍊接,如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可檢索部分古籍原文。)
“留邸”是唐代官職體系中的特定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指唐代節度留後的官署,即節度使離任或空缺時,由留後(代理節度使)處理事務的辦公場所。
曆史背景
職能關聯
節度留後是唐代節度使的臨時替代職務,通常由中央任命或地方推舉,負責轄區軍政事務。留邸作為其官署,承擔文書傳遞、政務協調等職能(如杜牧《賴師貞除懷州長史制》中提及的“大藩留邸之事”)。
文獻例證
該詞多見于唐代文獻,如杜牧的制書,宋代詩詞中亦有沿用,如宋祁《雜興》中“留邸月馀罷”等句,但核心含義未變。
擴展說明
若需進一步了解唐代官職體系或具體文獻出處,可參考《舊唐書·職官志》及杜牧文集。
白膠香豹頭枕把晤愁怅疵癰待命殆危低蛾杜陵野老方外人繁迫風中秉燭輔助單位歌唱滾落古憲還觀盍稚候潮後生火絨草假貸驕臣戒晨鼓嗟茲乎咎言集中營科令空儉快門潰腹兩頭做大李托塔緑頭木缽年青女禍抛舍賠産寝嘿虬牀栖真勸慰榮薦弱女飒灑聖制視人如子水殿死而後已縮腹撻胫帖職缇纨通谕吐鳳退場先大母項羽堆孝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