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 氐 人的自稱。《三國志·魏志·烏丸鮮卑東夷傳論》“ 魏 世 匈奴 遂衰,更有 烏丸 、 鮮卑 ,爰及東夷”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西戎傳》:“﹝ 氐 人﹞自相號曰 盍稚 ,各有王侯,多受中國封拜。”
“盍稚”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盍稚(hé zhì)指古代氐人(中國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的自稱。該詞屬于專有名詞,用于特定曆史族群的身份标識。
最早見于《三國志·魏志》裴松之注引《魏略·西戎傳》:“﹝氐人﹞自相號曰盍稚,各有王侯,多受中國封拜。”。這表明盍稚是氐族群體的内部自稱,且與中原王朝存在政治聯繫。
作為專稱,“盍稚”二字組合後不再拆分單字含義,而是整體指代氐人群體。類似用法在古代民族稱謂中常見,如“匈奴”“鮮卑”等。
更多細節可查看《三國志》及裴松之注、《魏略》等史籍,或參考線上詞典(如、3、5)。
盍稚(hé zhì)是一個漢語詞彙,用來形容人的行為或态度嬰稚天真,缺乏成熟和成人應有的思考和判斷能力。
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目(mù)和稚(zhì),目意味着眼睛,稚意味着年幼或稚氣。
盍稚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史記·李斯列傳》中,李斯在車裂之前,寫下了“南面稱孤而北面猶豫盍稚”這句話來描述秦始皇的嬰兒時期的政治困境。
盍稚的繁體字為「盇稚」,在繁體字中,「盇」和「盍」為同一字,都是多音字,意為「何」。古時的寫法可能稍有不同,但基本上與現代寫法相同。
例句:
1. 他雖年過半百,但言行舉止卻始終盍稚。
2. 喜歡用孩子氣的語氣說話,你真是個盍稚的人。
組詞:
1. 懵懂盍稚
2. 幼稚盍稚
近義詞:
1. 幼稚:指兒童或成人行為和思維簡單、未成熟的狀态。
2. 天真:指心思純樸、不加掩飾,缺乏世故和狡猾。
反義詞:
1. 成熟:指人的心智和行為已達到一定程度的完備和判斷。
2. 睿智:指人聰明、明智,思維敏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