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報晨昏的鼓。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漯水》:“ 魏 神瑞 三年,又建白樓,樓甚高竦……後置大鼓于其上,晨昏伐以千椎,為城裡諸門啟閉之候,謂之戒晨鼓也。”參見“ 戒晨 ”。
“戒晨鼓”是古代用于報時和城門管理的信號鼓,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指古代在晨昏時段敲擊的鼓,主要功能是通報時間并控制城門啟閉。其名稱中的“戒”有警戒、規範之意,強調通過鼓聲維持城市秩序。
曆史出處
最早見于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漯水》,記載魏神瑞三年(416年)在平城(今山西大同)白樓上設置大鼓,每日晨昏用千椎敲擊,作為全城城門開關的統一信號。
功能與意義
延伸說明
部分資料(如)提到“戒晨鼓”作為成語的比喻義,但該用法未被權威文獻廣泛印證,建議以曆史文獻中的實際功能為解釋核心。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水經注》原文或相關魏晉城市制度研究。
《戒晨鼓》是一個成語,具有“警戒、警惕”的意思。它由四個字組成,分别是“戒(jiè)”、“晨(chén)”、“鼓(gǔ)”。我們來看一下它們的部首和筆畫。
第一個字“戒”,它的部首是“戈”(gē),共有一個筆畫。
第二個字“晨”,它的部首是“日”(rì),共有十二個筆畫。
第三個字“鼓”,它的部首是“鼓”(gǔ),共有十個筆畫。
《戒晨鼓》這個成語來源于古代,形容人們在清晨聽到鼓聲後小心謹慎,提防可能發生的意外。在古時候,字符的寫法有所不同。例如,字“戒”可以是“夕”(xi)和“所”(suǒ)的結合;字“晨”可以是“夢”(mèng)和“日”(rì)的結合;字“鼓”可以是“尺”(chǐ)和“月”(yuè)的結合。
以下是《戒晨鼓》的一些例句:
1. 在進行大型活動前,警察局長向全體警員喊出:我們要不忘《戒晨鼓》,确保安全。
2. 孩子上學遲到了,媽媽很嚴肅地對他說:“以後你必須聽到晨鼓的聲音才能出門。”
3. 這個地區經曆了一系列的盜竊案之後,居民們開始對周圍的人和事保持《戒晨鼓》的态度。
除了成語,《戒晨鼓》還可以組成其他詞語,比如:“戒晨鼓地”(************),“晨鼓鳴”(大家清早時分起床)。
近義詞有“提防、警惕、警戒”等;反義詞有“漫不經心、大意、疏忽”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