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lapidated;out of line;falling] 時而倒向這邊,時而倒向那邊。形容行走時或站或坐時,姿勢不穩,身不由己
(1).形容身不由己,傾斜不穩。 元 無名氏 《小孫屠》戲文第十九出:“拄杖身邊,誰人撇下,手顫怎生拿?東倒西歪,我怎生提拔?”《醒世恒言·盧太學詩酒傲王侯》:“家人們不知為甚,吓得東倒西歪,兒啼女哭,沒奔一頭處。”《儒林外史》第十一回:“他那裡肯依,醉的東倒西歪。” 楊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七章:“時過午夜,在車輪有節奏的飛轉聲中,車廂裡的旅客多半東倒西歪地睡去了。”
(2).有的倒,有的歪。形容建築物等破舊不牢固。《西遊記》第八十回:“長老拽步邁前,祇見那門東倒西歪,零零落落。”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十二:“ 魯觀察之裕 ,性粗豪而屋小,署門曰:‘兩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南腔北調人。’”
“東倒西歪”是一個漢語成語,通常用于描述物體或人因失去平衡而呈現出的傾斜、歪斜狀态,也可比喻事物雜亂無章或人的精神渙散。
字面含義
指物體擺放不穩固、不整齊,如家具、建築等因外力或自身結構問題而歪斜。
例:台風過後,路邊的樹木被吹得東倒西歪。
引申含義
情感色彩
含貶義,強調不端正、不協調的狀态,但具體語境中可帶調侃或客觀描述意味。
該成語多用于口語和非正式場合,書面表達中可根據語境選擇更貼切的詞彙(如“淩亂”“傾斜”)。
《東倒西歪》是一個常見的成語,意思是指事物或人的姿态或位置不正,傾斜或歪曲。
《東倒西歪》的部首是 "方",共有10個筆畫。
《東倒西歪》最早見于《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形容人擺布反其道而行。
《東倒西歪》的繁體字是 "東倒西歪"。
在古代漢字中, "東" 的寫法為 "東", "倒" 的寫法為 "倒", "西" 的寫法為 "西", "歪" 的寫法為 "歪"。
他站立得太斜了,像是東倒西歪一樣。
東南西北、倒影、西裝、歪曲
傾斜、歪斜、歪七扭八、歪歪扭扭
垂直、正直、端正、直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