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底下。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二:“将建 開寶寺 塔, 浙 匠 喻皓 料一十三層。 郭 ( 郭忠恕 )以所造小樣末底一級折而計之,至上層餘一尺五寸,殺收不得。謂 皓 曰:‘宜審之。’ 皓 因數夕不寐,以尺較之,果如其言。”
“末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最底下”或“最後的底限”,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釋義
拼音為mò dǐ,由“末”(最後)和“底”(底部、底線)組成,字面意義指事物的最底層或最終界限。例如宋代文獻《玉壺清話》提到“末底一級”,即建築結構的底層部分。
延伸用法
在語境中常表示事物已達到極限,如形容問題無法解決、耐心耗盡等。例如:“矛盾已到末底,需立即處理。”(參考、3中的使用場景說明)。
文化背景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具體描述,如建築層級;現代則更傾向抽象化,強調臨界狀态。
注意區分
需避免與《聖經》人物“末底改”混淆(例句),兩者無直接關聯。
該詞既可描述空間上的底層,也可比喻行為或狀态的極限,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具體指向。
末底(mò dǐ)是一個漢字詞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分:末(mò)和底(dǐ)。
末的部首是木,總筆畫數是5。末的意思包括最後、盡頭、末端等。
底的部首是廣,總筆畫數是5。底的意思包括地面、底部、基礎等。
末底一詞來源于北方方言,最初指神話和古代傳說中的地獄底層。
在繁體字中,末底的寫法是「末底」。
古代漢字中,末底的寫法有一些變化。例如,末可以寫成「旟」,底可以寫成「羝」。這種寫法在古代文獻和碑銘中較為常見。
以下是一些使用末底的例句:
1. 我們要堅持到末底,不放棄努力。
2. 這次考試是他在大學期間的末底挑戰。
以下是一些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末日、末梢、底線、底稿。
近義詞:結尾、終點、結束。
反義詞:起點、開始、開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