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比拟的意思、比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比拟的解释

(1) [compare;match]∶修辞手法的一种,包括拟人、拟物

(2) [analogy]∶对比,比较

无法比拟

比拟反差

详细解释

(1).仿效;摹拟。《礼记·乐记》“比类以成其行” 唐 孔颖达 疏:“比谓比拟善类。”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索,形迹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 清 陈田 《明诗纪事己籤·李攀龙》:“晚年高坐 白雪楼 ,取古乐府一一比拟,遂欲凌驾古人,卒貽后来口实。”

(2).比配;与之相类。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骚人作而怨愤之态繁,然犹去风雅日近,尚相比拟。”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六:“今得璽於 咸阳 ……其虫书鸟跡之法,於今传古书莫可比拟。” 冰心 《往事(二)》:“今夜林中月下的青山,无可比拟!”

(3).比方,譬喻。《南史·王玄谟传》:“ 孝武 狎侮羣臣,各有称目,多鬚者谓之羊,短、长、肥、瘦皆有比拟。” 清 江昱 《琵琶仙·康山》词:“还暗想,琵琶碎了,信《鬱轮》比拟非匹。” 朱自清 《温州的踪迹·绿》:“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4).比照前例拟定。《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七》:“詔:‘诸州得替防御、团练使、刺史并宜於班行比拟,如未有员闕,可随常参官逐日立班。’”

(5).比较,对照。 明 刘元卿 《贤奕编·执泥绘像》:“一日父归,其子疑之,潜以画像比拟,无一6*肖。” 毛6*6*《论持久战》:“ 中国 近代无数解放运动的失败都有其客观和主观的原因,都不能比拟今天的情况。”

(6).修辞学上的辞格之一。把物拟作人,叫“拟人”;把人拟作物,叫“拟物”。亦泛称比喻手法。

(7).本待,打算。《敦煌曲子词·鹊踏枝》:“比拟好心来送喜,谁知锁我在金笼里。”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比拟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比拟是现代汉语中重要的修辞手法与动词用法,其核心含义是通过联想将不同事物进行类比,以增强表达的形象性。根据权威汉语词典及语言学著作,具体释义如下:

一、动词用法:将事物相互类比

指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述或说明,建立两者之间的相似关联。例如:

人们常将坚韧的品格比拟为青松。

此用法强调通过已知事物阐释未知事物,《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二、名词用法:修辞格的一种

作为修辞学术语,指比喻的一种类型,包含拟人(以物喻人)与拟物(以人喻物)两类:

三、古今语义演变

古代汉语中“比拟”侧重“比较”(如《汉书·贾谊传》“比拟于列国”),现代汉语则聚焦修辞功能。《古汉语词汇纲要》考证其词义从“比较”向“类比”的转化始于唐宋时期。


权威参考资料: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2.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3.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
  4.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5.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比拟是一种通过想象将事物人格化或物性化的修辞手法,主要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用于增强表达的形象性和情感色彩。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定义

比拟通过将甲事物模拟为乙事物来描写,具体分为:


二、分类与示例

  1. 拟人

    • 用描述人的词语写物,如“毛竹不向敌人弯腰”。
    • 赋予物人类动作或情感,如“红旗飘飘把手招”。
  2. 拟物

    • 将人比作物,如“他尾巴翘得老高”。
    • 将甲物比作乙物,如“把黑龙潭的水牵到坝子里”。

三、作用

  1. 情感鲜明:通过拟人/拟物传递爱憎态度(如“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2. 形象生动:使抽象事物具象化(如“蒲公英和我们一起睡觉”)。
  3. 表意丰富:增强语言感染力(如“青山无可比拟”)。

四、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比拟 比喻
本体与拟体交融,拟体不出现 本体和喻体独立,喻体必须出现
通过动词体现(如“舒展”“翘”) 通过名词/短语体现(如“像”“是”)
重点在“模拟” 重点在“类比”

例:


五、使用注意

如需更多例句或分类细节,可参考语文教材或修辞学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崩圮侧巴楞臭架子储说大房山顶线鬌翦二享二周反物质冯岑凫舄高级中学哥本哈根大学骨化合簪红緑帖黄犬音讲武城甲夜稽迟惊窘蝍蛆甘带九市攫閷氒株抗厉狂丝暌别两裆连篇立然流觞溜嘴龙鳞罗摭马海毛马掌目刻品令切偲虬柱全福手麝墨沈酗世次诗贴子寿麻树大根深树科覗机坛曼讨负跳猫子同进士出身头香油屯据歪谈乱道亡没务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