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entle] 和氣友善的樣子
(1).溫和、和善貌。《管子·侈靡》:“藹然若夏之靜雲,乃及人之體。” 宋 施彥執 《北窗炙輠》卷上:“ 伯淳 既見,和氣藹然見眉宇閒。” 明 唐順之 《陳封君六十壽序》:“餘見封君,其貌俛然而敕其氣,藹然而溫其裡。” 魯迅 《呐喊·端午節》:“這種人待到失了權勢之後,捧着一本《大乘起信論》講佛學的時候,固然也很是‘藹然可親’的了。”
(2).盛貌。舊題 唐 柳宗元 《龍城錄·王漸作孝經義》:“後有病者,即請 漸 來誦書,尋亦得愈,其名藹然。”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孟賓于》:“聲譽藹然,留寓久之。”
(3).雲煙彌漫貌。 唐 李複言 《續玄怪錄·張逢》:“山色鮮媚,煙嵐藹然。”
“藹然”是漢語中形容态度溫和、和善的形容詞,由“藹”與“然”組合而成。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解釋,“藹”本義為草木繁茂,後引申為态度柔順、親切,如“和藹”;“然”為形容詞後綴,表示狀态。兩字連用後,“藹然”指代一種自然流露的溫和氣質,常見于書面語。
從詞義結構看,“藹然”可拆解為三層含義:
該詞多見于文學與曆史文獻,例如《論語·鄉黨》中“與與如也”被後世注疏家解讀為“藹然恭敬之貌”(參考中華書局《四書章句集注》)。現代漢語中常與“可親”“長者”等詞搭配,近義詞包括“慈祥”“溫潤”,反義詞則為“冷峻”“倨傲”。
“藹然”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
溫和、和善的樣子(最常見用法)
指态度親切、友善,常用于描述人的氣質或待人接物的方式。例如“藹然可親”形容人溫和易親近。
例句:魯迅在《端午節》中寫道:“捧着一本《大乘起信論》講佛學的時候,固然也很是‘藹然可親’的了。”
盛貌(興盛、繁茂的樣子)
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如《龍城錄》中“其名藹然”,形容聲譽顯赫。
雲煙彌漫貌
描述自然景象中雲霧缭繞的狀态,如唐代李複言《續玄怪錄》中“煙嵐藹然”。
在使用時需結合語境區分具體含義。現代漢語中多用于第一種釋義,後兩種常見于古文或特定文學作品。如需更完整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漢典網。
絆拘搬弄是非抱薪救火罷筯北部灣背氣殘席禅天乘傳癡騃辭辯詞題從馬打噴嚏東西方堙蜚黃騰達負衡據鼎弓繳鬼黠豪厘猴孫王幻劫混攪混齊胡七雜八架架格格谏省交讓嘉歲金藏雲錦服紀念堂快壻骙骙魁毅老勁臉孔李貓吏民令姿龍銮貌定梅溪謀財害命謀事在人内務部内姓溺盆子缾罍切韻砌累請故青雀門雙溪順比突門躗語危診先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