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宋 歐陽修 《<集古錄目>序》:“又以謂聚多而終必散,乃撮其大要,别為録目。”
録目是漢語中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記錄事物的條目或目錄”,強調對信息的系統性整理與記載。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的詳細解釋:
指分條記載的目錄或名冊,常用于文獻、檔案的整理。
來源:《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
表示将事物登記于書面清單,如“録目造冊”。
來源:《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版)
原指用金屬镌刻(《說文解字》:“金色也,從金錄聲”),引申為抄寫、記載。
本指眼睛,後擴展為“條目”“綱目”(《康熙字典》:“凡事物皆可雲目”)。
綜合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漢字源流精解》(人民教育出版社)
“秘書省掌圖籍,録目以進。”
(指官方整理圖書目錄并呈報)
“編次之法,必録目以綱紀之。”
(強調目錄對文獻編纂的提綱作用)
來源:《二十四史全譯》;《文史通義校注》(中華書局)
在當代漢語中,“録目”多用于學術或專業場景,如:
來源:《檔案學術語》(國家檔案局編);《中國古籍編目規則》(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録目”側重動态記錄過程(動詞性),而“目錄”偏向靜态結果(名詞性)。
二者均含記載義,但“著錄”更強調權威性認定(如法律登記)。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以上釋義綜合權威辭書及古籍用例,完整呈現“録目”的語義源流與功能演變。
“録目”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搜索結果分析如下:
基本含義:指目錄或條目,常用于文獻整理中。其中“録”為“錄”的異體字,表示記載、抄寫;“目”指條目或分類項,組合後引申為整理後的内容綱要。
北宋歐陽修在《〈集古錄目〉序》中提到:“又以謂聚多而終必散,乃撮其大要,别為録目。”此處指将龐雜的金石碑刻内容提煉成簡明目錄,方便查閱。
現代漢語中,“録目”一詞已較少使用,通常以簡體字“錄目”或直接使用“目錄”替代。其核心功能仍體現在書籍、檔案的分類整理中,如學術著作的附錄或索引部分。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歐陽修《集古錄》相關研究。
辯道博取泊位不善層波癡鈍持律畜生岱嶺黨碑調救調勰蹀躞不下發人深省非唯鳳德風雨連床伏刃幹重各剌剌桂酒鬼魇骨突突古則猴兒懷土荒薉環列漷縣俴俴郊薮佳倩解剖室技和巨孽句群開畲窺看括耳領悟鱗羅麻繩迷留沒亂迷稀耐事南陳北李千秋歲前首青巒忍暴柔道省率試差獅子壺順默素商王輔王侯委付五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