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剪。 明 袁宏道 《瓶史》:“京師人家所有名卉,一旦遂為餘案頭物,無扡剔澆頓之苦,而有味賞之樂。”
“扡剔”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修剪植物,尤指對花卉枝葉的修整。該詞由“扡”(插入、固定)和“剔”(剔除、刮除)組合而成,字面含義可理解為“用工具插入并剔除多餘部分”。
二、出處與語境
最早見于明代袁宏道的《瓶史》:“京師人家所有名卉,一旦遂為餘案頭物,無扡剔澆頓之苦,而有味賞之樂。”此處描述将名貴花卉移至案頭觀賞,省去了日常修剪養護的辛勞,突出了賞玩的雅趣。
三、單字解析
四、使用提示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典文學或特定園藝文獻中。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用“修剪”“修整”等現代詞彙替代。
如需進一步探究古籍原文或相關植物養護方法,可參考《瓶史》等明代文人筆記。
《扡剔》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挑剔、吹毛求疵。具體解釋是對事物要求很高,容不得任何瑕疵。
《扡剔》由兩個部首組成:扌(手)和刂(刀)。其中,扌為扔的手字旁,刂為刀字旁。這個詞一共有10個筆畫,屬于比較複雜的字。
《扡剔》源于漢字演變和發展。它的繁體字為「扡剃」。
在古時候,「扡剔」的寫法有一些變化。古代《說文解字》中将「扡」解釋為剪刀的形狀,而「剔」則被解釋為精細地修整。
他對自己的作品非常扡剔,總是琢磨着如何可以更完美。
扡剔可以作為主體或形容詞和其他詞語組合,例如:扡剔不已、扡剔眼光、逐字扡剔等。
與扡剔近義的詞語有挑剔、吹毛求疵、一絲不苟等。而扡剔的反義詞可以是隨意、馬虎、大意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