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退的意思、罷退的詳細解釋
罷退的解釋
罷官退職。《漢書·劉向傳》:“四人同心輔政,患苦外戚 許 史 在位放縱,而中書宦官 弘恭 、 石顯 弄權。 望之 、 堪 、 更生 議,欲白罷退之。”《三國志·魏志·明帝紀》:“其浮華不務道本者,皆罷退之。” 宋 曾鞏 《拟辭免修五朝國史狀》:“若不早具上陳,自求罷退,至於歲月寖久,不職之罪,已不可逃,雖欲乞身,已無可及。”
詞語分解
- 罷的解釋 罷 (罷) à 停,歇:罷休。罷工。罷課。罷市。罷論(打消了打算)。罷筆(停止寫作)。 免去,解除:罷免。罷官。罷職。罷黜。 完了,畢:吃罷飯。 罷 (罷) 同“吧”。 罷 (罷) í 古同“疲”
- 退的解釋 退 ì 向後移動,與“進”相對:退步。退路。退卻。退讓。倒退。 離開,辭去:退席。退伍。退職。退休。引退。 送還,不接受,撤銷:退還。 脫落:退色。退毛。減退。 和柔的樣子:退然。 遲緩,畏縮:“求也
網絡擴展解釋
“罷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罷免官職、退離職位的組合行為,主要用于古代官員因過失、政治鬥争或主動請辭而失去職位的情況。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罷退由“罷”(免職)和“退”(離開職位)組合而成,指官員被解除職務或主動辭去官職。
- 近義詞包括罷免、罷黜、免職,反義詞為任命、擢升。
2.曆史用例
- 漢代政治鬥争:如《漢書·劉向傳》記載,官員因外戚專權而提議“罷退”弄權宦官。
- 三國時期整頓吏治:魏明帝曾下令“罷退”浮華不務實的官員(《三國志·魏志·明帝紀》)。
- 宋代自請離職:曾鞏在奏折中用“自求罷退”表達主動辭去修史職務的意願。
3.應用場景
- 多用于古代文獻,描述官員因失職、政見不合或權力鬥争被免職。
- 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但可引申為“退出”或“解除職務”的文言化表達。
4.語義擴展
- 在部分語境中,可指主動辭職(如宋代曾鞏案例),但更常見于被動免職的表述。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案例,可參考《漢書》《三國志》等史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罷退這個詞是指解雇、************等意思。它的詞根分解是由“罷”和“退”兩個部首組成。其中,“罷”的部首為“罒”(㞥字底),筆畫數為5畫;“退”的部首為“辶”(辶字旁),筆畫數為5畫。
《罷退》一詞的來源比較廣泛,既有漢字的演變發展過程,也有文化背景的影響。在古代,漢字寫法較為繁體,現在的寫法相對簡化。具體的古時候漢字寫法需要進一步查詢相關資料以得到準确答案。
以下是罷退的例句:
1. 公司罷退了一名無能的員工。
2. 政府罷退了一位不稱職的官員。
一些相關的組詞有:“罷工”、“罷課”等。
與罷退意思相近的詞有:“解雇”、“撤職”等。
與罷退意思相反的詞有:“任命”、“晉升”等。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