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禮祀的意思、禮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禮祀的解釋

猶禮祠。謂以禮祭祀。 明 歸有光 《西王母圖序》:“ 秦始皇 東遊海上,禮祀名山大川及八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禮祀是由"禮"與"祀"組合而成的漢語複合詞,指按照禮儀規範進行的祭祀活動。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禮"特指符合倫理道德與社會規範的儀式程式,"祀"則專指對神靈、祖先的祭祀行為。二者結合後,該詞最早見于《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的"以禮祀邦國",指代國家層面的典制性祭祀。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說文解字》釋"禮"為"履也,所以事神緻福也",強調其宗教儀式屬性;"祀"則被解釋為"祭無已也",即持續不斷的祭祀活動。這種組合反映了中國古代"禮"與"祀"的密切關聯,《禮記·祭統》明确指出"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禮;禮有五經,莫重于祭",将祭祀視為禮制體系的核心構成。

在具體實踐層面,禮祀包含三個核心要素:第一是程式規範性,需嚴格遵循《儀禮》記載的獻牲、奠酒、祝禱等流程;第二是等級差異性,如《春秋公羊傳》記載的"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制度;第三是功能複合性,既包含宗教崇拜,也兼具政治教化功能,正如《漢書·郊祀志》所述"祀者,所以昭孝事祖,通神明也"。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見于曆史文獻研究和民俗學領域。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著的《現代漢語詞典》将其标注為曆史詞彙,建議在當代語境中使用"祭祀禮儀"等現代漢語表述。

網絡擴展解釋

“禮祀”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以禮儀規範進行祭祀活動,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禮祀”指按照特定禮儀制度或傳統習俗進行祭祀的行為,強調祭祀過程中的儀式感和規範性。該詞由“禮”(禮儀、禮節)和“祀”(祭祀)組合而成,常見于曆史文獻中。


二、出處與用法

  1. 文獻記載

    • 明代歸有光在《西王母圖序》中提到:“秦始皇東遊海上,禮祀名山大川及八神。”
    • 《睢州志·袁可立傳》中亦用此詞,如“禮祀不親”指未按禮儀參與祭祀。
  2. 近義詞與關聯詞

    • 近義詞為“禮祠”,均強調祭祀的儀式性。
    • 相關詞語包括“祭祀”“禮教”“禮治”等。

三、字義分解


四、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古代帝王、官員或民衆遵循禮制進行的祭祀,如祭天地、山川、祖先等。例如:“禮祀名山大川”即指按禮儀祭祀山川神靈。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西王母圖序》《睢州志》等文獻原文,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案奉晻翳白項烏悲鄰笛不理會藏舟長天老日傳指初日芙蓉撮鹽入水大表丹書鐵券倒挂等得定洋東南半壁敦顔蜚狐口風流瀟灑富貴衣紅刀子家老爺降省奸心椒焚桂折驕馬矯異九難絶肮均州窯開落狂颷雷人連纚柳陌花街離筵攏撚倫魁埋名隱姓蠻酒曼嘯明個牛衣璞玉渾金怯薄然犀角三章法掃夷商序商彜夏鼎獅頭鵝帥臣探幽遝匝痛心疾首違忌文迹閑神野鬼嫌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