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餞别的宴席。 唐 杜甫 《奉送蘇州李二十五長史文之任》詩:“客間頭最白,惆悵此離筵。”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六:“離筵已散,再留戀應無計。” 劉國鈞 《餞春詞》:“離筵惆悵日西斜,客舍留青轉自嗟。”
(2). 唐 代新進士在 曲江 舉行的宴會。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宴名》:“大相識……關醼(此最大宴,亦謂之離筵)。”參見“ 離會 ”。
“離筵”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指餞别的宴席,即送行時設宴告别的情景。該用法常見于古代詩詞,如杜甫《奉送蘇州李二十五長史文之任》中“客間頭最白,惆悵此離筵”,以及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中“離筵已散,再留戀應無計”,均以“離筵”表達離别時的宴飲場景。
在唐代,新科進士于曲江舉行的慶賀宴會也被稱為“離筵”。據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宴名》記載,這類宴會規模盛大,又稱“關醼”,是唐代科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用例或唐代宴會制度,可參考《全唐詩》或《唐摭言》等文獻。
離筵(lí yá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離”和“筵”兩個字組成。
“離”字是由“禸”和“禾”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7畫;“筵”字是由“⺮”和“川”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12畫。
離筵這個詞最早來源于《詩經·雅頌·南山》:“應之奭兮。邈焉思遠。出膴溱兮。喟然嚬嚱。”解釋為人們離開宴席後的感慨。
離筵的繁體字為“離筵”,與簡體字基本相同。
在古代,離筵的字寫作“離筵”,其中的“離”字的左邊多了一個“雨”字旁,形狀上稍有不同。
1. 晚宴結束後,大家離筵而去,各自回家休息。
2. 聽到秋蟬鳴叫,我不禁産生了離筵的思緒。
離愁、筵席、離散、離别、離開、離奇等
離場、離去、離開
歸筵、聚筵、入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