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抑制差别。 北周 劉璠 《雪賦》:“既奪朱而成素,實矯異而為同。”
(2).故意與衆不同;有意立異。 明 李東陽 《成國莊簡公挽詩》序:“﹝ 莊成國 ﹞為文溫言和氣,誠心直道,不為矯異詭激之行。” 清 李漁 《閑情偶寄·居室·房舍》:“性又不喜雷同,好為矯異。” 清 章學誠 《文史通義·說林》:“人心不同,如其面也。 張甲 述 李乙 之言,而聲容笑貌,不能盡為 李乙 ,豈矯異哉?”
“矯異”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這一含義強調通過人為幹預減少差異,達到統一。例如北周劉璠在《雪賦》中寫道“既奪朱而成素,實矯異而為同”,用白雪覆蓋萬物,消弭色彩差異的意象,比喻消除差别、追求一緻。
指刻意采取與主流不同的言行或态度,以彰顯獨特。如明代李東陽評價成國莊簡公時提到“不為矯異詭激之行”,反襯出當時存在通過極端行為标新立異的現象;清代李漁在《閑情偶寄》中也提到自己“性又不喜雷同,好為矯異”,表達對獨特性的追求。
建議在正式文本中優先參考《漢典》《雪賦》等經典釋義,避免歧義。
矯異(jiǎo yì)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構成,分别是“矢”和“夭”。其中,“矢”是一個獨體字,屬于隸書的一種,表示箭矢的意思;“夭”是一個獨體字,古人認為夭是一種肢體畸形,用來形容人的表情或者姿态的怪異。
矯異這個詞的形狀特點是,矢字位置在上方,夭字位置在下方。由于矯異的字形結構較為複雜,拆分為兩個部首。矢字的部首是“矢”,弓部,矢字的筆畫數為3畫;夭字的部首是“夭”,人部,夭字的筆畫數為4畫。
矯異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漢朝時期。《說文解字》中有關于矯異的釋義:“夭矯也。民異宜也。”意思是指人們怪異的表情或姿态是因為他們的性格和能力與衆不同。矯異這個詞在漢字發展過程中逐漸被應用于形容人們舉止或外貌與常态有所不同的情況。
矯異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仍然保持矯異這個詞原有的結構和形狀,沒有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一些變化。在古代字典《康熙字典》中,矯異這個詞的字形是“矯”+“異”。由于矯異的詞義較為特殊,古代人們将這兩個字合并成一個詞的形式來使用,并且在字形上有所改變。
以下是一些關于矯異的例句:
1. 他神情矯異,總是給人一種難以捉摸的感覺。
2. 她的舉止矯異,總是引起大家的注意。
矯異這個詞的近義詞包括:奇異、古怪、異樣。
矯異這個詞的反義詞可以是:平凡、普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