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形容痛恨到極點。《左傳·成公十三年》:“諸侯備聞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 杜預 注:“疾,亦痛也。” 唐 趙元一 《<奉天錄>序》:“睹此妖孽,搖動中原,莫不痛心疾首。” 鄭觀應 《盛世危言·吏治上》:“小民之受其魚肉者,雖痛心疾首,箝口側目,而無如何也。” ********* 《全國輿論對汪逆的憤慨》:“ 汪 逆 精衛 勾結敵人,叛黨賣國,早為國人所痛心疾首。”
(2).形容悲傷到極點。《後漢書·章帝紀》:“朕之不德,上累三光,震慄忉忉,痛心疾首。” 宋 司馬光 《乞開言路劄子》:“閭閻愁苦,痛心疾首,而上不得知。” 金 王若虛 《王氏先茔之碑》:“而墳壠蕭然……每一念及,未嘗不痛心疾首。”《花城》1981年第2期:“他急忙轉過身來,臉上一陣青白,痛心疾首地對 老田伯 說:‘我對不起你老人家。’”
(3).猶言狠下決心。《晉書·高瞻載記》:“﹝ 慕容廆 ﹞撫其心曰:‘……君中州大族,冠冕之餘,宜痛心疾首,枕戈待旦,奈何以華夷之異,有懷介然。’” 嚴複 《救亡決論》:“彼 日本 非不深惡西洋也,而于西學,則痛心疾首,卧薪嘗膽求之,知非此不獨無以制人,且将無以存國也。”
“痛心疾首”是漢語中形容極度痛恨或悲憤的成語。該詞由“痛心”和“疾首”兩部分構成,字面意為心痛到頭部發痛,引申為對某人或某事極度失望、憤恨或悲傷的情緒。其最早可追溯至《左傳·成公十三年》中“諸侯備聞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描述諸侯對晉國行為的強烈不滿。
從語義演變看,“痛心”側重内心傷痛,“疾首”強調身體層面的痛苦反應,兩者結合形成複合式情感表達。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重大社會事件或道德層面的譴責,例如:“環境污染問題令民衆痛心疾首”(《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根據漢典網釋義,該詞具有“既痛恨又悲傷”的雙重情感色彩,常用于書面語境。
權威典籍《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中華書局)指出,該成語在曆史文獻中多用于政治外交文書,明清時期逐漸擴展至文學作品,現代則成為公衆表達強烈譴責的高頻詞彙。
“痛心疾首”是一個多義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差異,以下是詳細解釋:
痛恨到極點
形容對某人或某事極度憎恨。
出處:《左傳·成公十三年》記載,晉國聯合諸侯讨伐秦國時提到“諸侯備聞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指諸侯因秦國的背信棄義而痛恨。
例句: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描述百姓受壓迫時“雖痛心疾首,箝口側目”。
悲傷到極點
形容内心極度悲痛或遺憾。
出處:《後漢書·章帝紀》中漢章帝自省“朕之不德……痛心疾首”。
例句:司馬光曾用“闾閻愁苦,痛心疾首”表達對民間疾苦的同情。
狠下決心(較少用)
強調決絕的态度,如《晉書》中慕容廆勸高瞻“宜痛心疾首,枕戈待旦”。
成語源自春秋時期秦晉之争。秦國多次背棄盟約,晉國聯合諸侯伐秦,諸侯們對秦的反複無常“痛心疾首”。後世逐漸擴展為表達極端情緒。
如需更多實例或延伸學習,可參考《漢語成語大詞典》或古文典籍《左傳》。
卬望邦縣鄙言藏諸名山草包長樂昌茂臣工侈闊楚尾蹙怖打樁船叮囑頓老多煩烽鼓不息負立告讬貢祭溝塹歸省宏軌健筆較然焦沙爛石箕疇記存解維解悅苛待科段客遊虧紊魁星閣廪庾卯金孟享面鋪秒擺女宗炮膛烹魚披閱棄孩啟悟栖影三佞善罷甘休生龍活現十失施置碩大私請思無邪堂候官坦笑香雲霞披謝時喜津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