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檐头滴水凝成的长条形的冰。 前蜀 韦庄 《对雪献薛常侍》诗:“松装粉穗临窗亚,水结冰锥簇溜悬。”
冰锥是汉语中描述自然现象的专有名词,指冬季或高寒地区因液态水遇冷凝结形成的锥状冰体。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的定义,冰锥特指“悬挂在屋檐、岩壁等处的锥形冰柱,由滴水逐渐冻结形成”。其形成需满足三个条件:昼夜温差导致融雪反复冻融、重力作用下液态水持续下流、空气湿度达到凝结临界值。
从形态学角度分析,《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年)指出冰锥呈现上粗下细的圆锥体特征,长度通常为10-50厘米,表面可见层叠的冰晶纹理,这种结构由多次冻融循环形成。在气象学领域,中国气象局《大气科学名词》将其归类为固态降水形态之一,与冰雹、霜区别在于形成机制不同:冰锥属接触冻结产物,而非云中凝结物。
该词汇在方言中存在变体,东北地区称“冰溜子”,《东北方言词典》(吉林文史出版社,2018年)记载此称谓源自满语“bingu”的音转,特指房檐下垂挂的大型冰锥。文学创作中常作为寒冷意象使用,如茅盾《子夜》中“屋檐的冰锥闪着冷光”的描写,被《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意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列为典型的环境渲染手法。
“冰锥”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冰锥是寒冷天气中,由水凝结形成的锥状或长条形冰体。常见于两种场景:
在低温环境下,液态水(如融雪、河水)流动过程中遇冷,逐渐冻结堆积成锥形或柱状。其形态受水流速度、温度变化等因素影响。
冰锥在《现代汉语词典》及地理学中均有收录,兼具语言文化意义和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若需更全面信息,可参考地理百科或权威词典来源。
安利暗器阿雅伟版面襃宠谗愬吃不透丑顇崔颢胆魄大献底簿定朔奉教伏伺改图宫閤公絜宫沼光洋贵质国民收入顾心齁睡璜台荐居介物廑身决刑絶艺看相蝌蚪抠抠搜搜匡郭甿郊篾黄徬徨失措披鳞牵世乔诘啓陈秋色麴课软温温入伍撒对山木善心生返生死有命霜柏书本司律头茶退席务光五禽嬉寤然乡吏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