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行走的進、退、快、慢。《文選·左思<魏都賦>》:“習步頓以升降,禦春服而逍遙。” 李周翰 注:“謂臺高,行步上下頓足。”
“步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行走時的步伐節奏和動作變化,具體解釋如下:
該詞最早見于西晉文學家左思的《魏都賦》:“習步頓以升降,禦春服而逍遙。”。李周翰注釋為“臺高,行步上下頓足”,即在高台上行走時步伐需有節奏地擡足與頓足,強調動作的協調性。
總結來看,“步頓”是一個兼具動作描述與文學意象的詞彙,其古典淵源和現代擴展用法均圍繞“節奏”與“變化”展開。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文選》等古籍文獻。
步頓是一個由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即“止”和“凡”部。它共有11個筆畫。
“步頓”的意思是指踏步行走時因為不熟悉或不適應而在行進中暫停停頓。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行軍方式,表示行軍時出現的暫時停滞。
繁體字的“步頓”為「步頓」。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步頓的書寫方式略有不同。它的舊寫法是「㕾」。不同的字體書寫風格也會有一些差異。
1. 他在演講時突然步頓了一下,然後繼續說下去。
2. 幼兒學走路時常常會出現步頓的情況。
步履蹒跚、停頓、遲疑不決、躊躇滿志、颠簸跋涉等。
近義詞:停滞、踟蹰、遲緩。
反義詞:暢行、順暢、連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