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海嘯的意思、海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海嘯的解釋

[tsunami;seismic sea wave] 海水的一種劇烈波動,起因于海底地震或風暴,常殃及陸地

山呼海嘯

詳細解釋

亦稱“ 海吼 ”。亦稱“ 海唑 ”。由風暴或海底地震造成的海面惡浪并伴隨巨響的現象。海水往往沖上陸地,造成災害。 明 楊慎 《古今諺·吳諺楚諺蜀諺滇諺》:“山擡風雨來,海嘯風雨多。” 清 施鴻保 《閩雜記》卷三:“近海諸處常聞海吼,亦曰海唑,俗有‘南唑風,北唑雨’之諺,亦曰海嘯。其聲或大或小,小則如擊花鼓,點點如撒豆聲,乍近乍遠,若斷若續,逾一二時即止;大則洶湧澎湃,雖十萬軍聲未足拟也;久則或逾半月,日夜罔間,暫則三、四日或四、五日方止。” 嚴複 《救亡決論》:“海嘯忽來,淹死兵丁數百。”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一章二:“ 日本 帝國主義的狂暴侵略,像海嘯一樣,幾個月期間席卷了半個 中國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海嘯是指由海底地震、火山爆發、海底滑坡或氣象變化引發的破壞性海浪,具有極強的沖擊力和破壞性。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成因

  1. 核心定義
    海嘯(tsunami)是海水因海底劇烈地質活動(如地震、火山)或氣象變化産生的長周期波動。這種波浪在深海區波高較小,但到達近岸時因能量集中形成高達數十米的“水牆”。

  2. 主要誘因

    • 海底地震:最常見原因,尤其是震源深度小于50公裡、震級≥6.5級的地震。
    • 火山活動:海底火山噴發可能引發水體劇烈擾動。
    • 滑坡與氣象變化:大型海底岩體塌陷或極端氣象也可能導緻海嘯。

二、特點與破壞力

  1. 傳播特性
    海嘯波速可達每小時700-800公裡,波長數百公裡,橫跨大洋時能量損失極小。例如,2004年印度洋海嘯在數小時内影響多個國家。

  2. 近岸破壞機制
    當波浪進入淺水區,底部摩擦導緻波長縮短、波高驟增,形成數十米高的巨浪,可向内陸推進數公裡,摧毀建築、植被并造成人員傷亡。

三、曆史與應對

曆史上重大海嘯(如2011年日本東北海嘯)顯示其毀滅性。現代預警系統通過監測海底地震波和海水壓力變化,可在數分鐘至數小時内發布警報,為沿海居民争取撤離時間。

如需更具體案例或科學原理,可參考中國應急管理部、地震局等官方渠道的完整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海嘯

海嘯,又稱海嘯,是指在海洋中由于地震、火山爆發等原因,造成的海水瞬間上湧,形成巨大浪潮的自然現象。海嘯通常以高速沖向陸地,并在沿岸地區造成嚴重破壞。

拆分部首和筆畫

海嘯的拆分部首是氵(水),木(木),示(礻),而它的總筆畫數為26畫。

來源

“海嘯”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徐霞客的《徐霞客遊記》中。在日語中,海嘯則被稱為“津波”(つなみ)。在英語中,它被稱為“tsunami”,源自日語詞彙。海嘯現象無論在曆史上還是現代都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

繁體

繁體字“海”寫作“海”,“嘯”寫作“嘯”。香港、台灣等地通常使用繁體字書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海”字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而“嘯”的古字形為“囂”,由口字旁和嘯聲葉構成。

例句

海嘯來襲時,人們必須迅速撤離沿海地區。

組詞

海浪、海洋、海魚、海灘、海底等。

近義詞

海浪、潮水

反義詞

平靜海面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