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識淺陋的儒生。 宋 陸遊 《謝參政啟》:“分章析句于蓬樞甕牖之下,學但慕于俚儒。”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詞曲·填詞名手》:“年來俚儒之稍通音律者,伶人之稍習文墨者,動輒編成一傳。自謂得 沉吏部 九宮正音之秘。”
“俚儒”是一個漢語詞彙,指見識淺陋、學問粗疏的儒生。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由“俚”(粗俗、民間)和“儒”(讀書人、學者)組成,字面意為“粗俗的儒生”,引申為學識淺薄或思想局限的讀書人。
用法與語境
通常含貶義,用于批評學識不足或見解迂腐的文人。例如:
曆史出處
最早見于宋代文獻,陸遊用該詞自謙學問淺陋,後演變為對他人學問的批評。明代文獻延續此用法,如《野獲編》以“俚儒”形容創作水平平庸的文人。
近義詞與反義詞
如今該詞較少使用,但在文學批評或曆史研究中仍可見,用于描述學術視野狹窄或思想保守的學者。
以上信息綜合自權威詞典及古籍文獻(如漢典、滬江線上詞典等)。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原文。
《俚儒》是一個漢語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它的意思是指言辭粗俗,言論淺薄的人。
現代漢字拆分部首:人、兒
現代漢字筆畫數總共有:9畫
《俚儒》一詞最早見于中國古代文獻《史記》中,用來指代言論不正、思想陳腐的儒者。這個詞後來逐漸演變成書面文辭粗俗、平庸之人的稱呼。
繁體字為:《俚儒》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字形稍有不同,但整體意義相同。
1. 他的言辭簡練而平淡,被許多人認為是個俚儒。
2. 這位批評家隻會使用低俗的言辭,毫無見識,真是個典型的俚儒。
1. 俚語:指在特定地方或特定群體中流行的具有俚俗性質的語言。
2. 俚曲:指粗俗的曲調和詞語,通常用于民間音樂或戲曲。
1. 幼稚:形容言行幼稚、缺乏成熟、穩重。
2. 庸俗:形容言辭低俗,思想膚淺、庸俗。
1. 文雅:形容言辭優雅,思想深邃、高尚。
2. 博學:形容學識淵博,思想寬廣且深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