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男女授受不親的意思、男女授受不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男女授受不親的解釋

[It is improper for man and woman to hold each other’s hands,pass objects from hand to hand] 古時禮教規定男女之間不能直接接觸、言談或授受物件,有所謂“食不連器、坐不連席”之語

你我男女授受不親,你可記得我在能仁寺救你的殘生,那樣性命呼吸之間,我尚且守這大禮,把那弓梢兒扶你。——《兒女英雄傳》

詳細解釋

男女不親手交付和接受物件。這是封建社會男女社交的戒律。《孟子·離婁上》:“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兒女英雄傳》第二二回:“你我‘男女授受不親’!你可記得我在 能仁寺 救你的殘生,那樣性命呼吸之間,我尚且守這大禮,把那弓梢兒扶你。”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男女授受不親”是中國古代儒家禮教的重要規範,其含義與演變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一、詞義起源與基本含義

  1. 出處與定義
    該詞最早見于《禮記·坊記》和《孟子·離婁上》。其中,“授”指給予,“受”指接受,“不親”即不能直接接觸。字面意思是男女之間不能親手傳遞物品,更廣義上要求避免直接肢體接觸、親密交談等行為。

  2. 禮教背景
    儒家主張通過“禮”維護社會秩序,認為男女過度接觸可能引發道德問題。例如《禮記》提到“食不連器,坐不連席”,要求男女分席而坐、分器而食,甚至父女之間也需遵守此規範。

二、具體應用與例外

  1. 日常行為限制
    男女傳遞物品需通過第三方(如仆人)或間接方式,避免手部直接接觸。若違反此禮,則被視為“失節”或“越禮”。

  2. 例外與變通
    《孟子》記載了特殊情況下的靈活處理:“嫂溺援之以手”(若嫂子溺水,小叔可直接施救),強調禮教需在生命危急時讓位于人性。

三、曆史演變與現代視角

  1. 社會功能
    這一規範在封建社會中主要用于維護家族倫理和性别隔離制度,尤其在宋明理學興起後更加嚴格。

  2. 現代意義
    隨着社會開放,該觀念逐漸淡化,但其強調的“人際邊界感”仍被部分人視為社交禮儀的參考。當代更多将其視為曆史文化現象,而非行為準則。

四、相關争議與批判

儒家内部對“男女授受不親”的僵化性早有讨論。例如孔子曾感慨“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論語·子罕》),暗示禮教與人性的矛盾。後世學者也主張在特定情境下靈活調整。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記載或案例,可參考《孟子》《禮記》原文及相關曆史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二

《男女授受不親》的意思

《男女授受不親》是中文成語,意思是指男女之間不應該親熱過分,應該保持適當的距離和尊重。這個成語強調了男女之間應該保持一定的禮貌和莊重。

拆分部首和筆畫

《男女授受不親》這個成語的部首分别是 男 (nán)、女 (nǚ)、扌(shǒu)、受 (shòu)、亻(rén)。它的拆分筆畫順序依次為 7、3、3、5、2。

來源

《男女授受不親》這個成語最早出自于《詩經·大雅·蕩》中的句子“男女授受,長在青箜。”青箜是神話傳說中的樂器,這裡用來比喻男女之間的關系。後來,該成語逐漸演變為表示男女間應該保持適當的禮節和距離的警句。

繁體字

《男女授受不親》的繁體字為《男女授受不親》。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成語《男女授受不親》的字形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如“授”字可能寫作“受”,“親”字可能寫作“親”,但意思和用法是相同的。

例句

1. 他們之間雖然是好朋友,但一直保持着男女授受不親的态度。

2. 在工作場合中,男女員工之間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遵守男女授受不親的原則。

組詞

男女、授受、不親。

近義詞

男女有别、男女有禮。

反義詞

男女授受有親。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