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似瓦楞的帽子。古庶民所戴,以别于士大夫之方巾。 明 徐複祚 《投梭記·折齒》:“大姐隻下機來道個萬福,小子就送一百個瓦楞帽兒。”《金6*瓶6*梅詞話》第八回:“慌的 王婆 地下拾起來,見一頂新纓子瓦楞帽兒,替他放在桌上。”《儒林外史》第一回:“隻見外邊走進一個人來,頭戴瓦楞帽,身穿青布衣服。”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瓦楞帽漢語 快速查詢。
瓦楞帽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傳統帽飾,其名稱來源于帽頂的瓦楞狀褶皺結構。以下是詳細解釋:
形制與材質
瓦楞帽的頂部呈現類似屋頂瓦片的層疊褶皺,早期可能用牛馬尾編織,後期也有其他材質。這種設計既增強了帽子的耐用性,也形成了獨特的視覺特征。
社會階級象征
明代起,瓦楞帽成為庶民(普通百姓)的标志性頭飾,與士大夫階層佩戴的方巾形成鮮明對比。例如《儒林外史》第一回提到人物“頭戴瓦楞帽”,即暗示其平民身份。
曆史淵源
其形制可能承襲自元代遊牧民族的帽飾,如《留青日劄》記載其形似古代兜鍪(戰士頭盔),檐部有圓形或前圓後方等變體。
文學與文獻記載
除《儒林外史》外,《金瓶梅詞話》《投梭記》等明清文學作品也多次提及,常作為平民角色的服飾特征出現。
需注意:部分現代解釋誤将“瓦楞”關聯到瓦楞紙闆,實為望文生義。該詞在古籍中僅指帽頂褶皺或屋頂瓦隴,與紙質材料無關。
瓦楞帽是指帽子上有瓦楞形狀的折痕,通常用于保護頭部和防止日光曝曬。
瓦楞帽的拆分部首是瓦和巛,它的總筆畫數是14。
瓦楞帽這個詞源于瓦楞和帽子,瓦楞指的是一種形狀酷似屋頂瓦片的折痕,帽子則是指用于遮擋頭部的物品。
瓦楞帽的繁體寫法為瓦壟帽。
在古時候,瓦楞帽的漢字寫法為瓦壟帽。其中,“瓦”指的是屋頂的瓦片,“壟”指的是瓦片上形成的溝槽或折痕,“帽”則是指遮擋頭部的物品。
他戴着一頂瓦楞帽,抵禦了炎炎夏日的陽光。
瓦楞帽的組詞可以包括:瓦楞紙箱、瓦楞紙闆、瓦楞紙盒等。
瓦楞帽的近義詞有:折疊帽、凹凸帽、溝槽帽。
瓦楞帽的反義詞可以是普通帽子、平頂帽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