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修身養性以奉天命。《墨子·非命上》:“覆天下之義者,是立命者也,百姓之誶也。”《孟子·盡心上》:“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趙岐 注:“脩正其身,以待天命,此所以立命之本也。”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下:“你萌時,這一知處,便是你的命根,當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
“立命”是一個源自中國古典文化的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細微差異,以下是綜合解釋:
“立命”字面指确立命運或使命,核心内涵為修身養性以順應天命()。其中“立”強調主動建立,“命”既包含個人使命,也暗含對自然規律的遵循。
修身與天命的關系
源自《孟子·盡心上》:“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意為無論壽命長短,都應通過修身等待天命,這是立命的根本。墨子也提到“立命”是維護天下道義的基礎()。
人格與精神的建立
部分典籍延伸為确立人格與精神追求,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強調通過教育和自我完善實現人生價值()。
現代延伸意義
在當代語境中,常與“安身”連用(如“安身立命”),指生活與精神的雙重立足,既有物質基礎,又有理想寄托()。
需注意,“立命”在中醫中另有指代穴位的含義(如鼻旁的經外奇穴),但此用法與本文的哲學概念無關()。
總結來說,“立命”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修身、使命、精神追求的多重維度,既是個人修養的目标,也是對社會責任的呼應。
《立命》是一個漢語詞語,形容詞。拆分部首為“立”和“命”,共有7個筆畫。它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使用。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立命」。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但發音和意義基本保持不變。
《立命》這個詞源于《論語》,是孔子誨人立命的一段話:“人而不立,不知命。”這裡的“立”指立志,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命”指命運,個人的生活與發展。立命的意思就是“立下人生目标,決定自己的命運。”
1. 他在年輕時立下了追求知識的人生目标,現在已經成為一位成功的學者。
2. 老師告訴學生們要立好自己的命,通過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立命》的繁體寫法為「立命」。繁體字通常在中文傳統文化和台港地區得到使用。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各有不同。《立命》中的字在古代可能被寫成「站氺」。為了更好地傳承和保護漢字文化,現代正式場合通常使用簡化字。
立志、立場、命運、命令、命根子
确立、确定、規劃、決定、制定
迷茫、無所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