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解。 元 楊文奎 《兒女團圓》第二折:“ 王獸醫 雲:‘嬸子,我要濕濕去。’”
(1).牲畜耳朵搖動貌。《詩·小雅·無羊》:“爾牛來思,其耳濕濕。” 毛 傳:“呞而動其耳,濕濕然。” 陸德明 釋文:“濕,始立反;又屍立反;又處立反。” 清 孫枝蔚 《牛饑紀事二十二韻》:“惟思耳濕濕,敢唱夜漫漫。”
(2).浪濤開合貌。《文選·木華<海賦>》:“驚浪雷奔,駭水迸集,開合解會,瀼瀼濕濕。” 李善 注:“瀼瀼濕濕,開合之貌。”
“濕濕”是一個多義疊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見于古代文獻或方言中。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小解(小便)
多見于元明時期的白話文學作品,如元雜劇《兒女團圓》中“我要濕濕去”即指小便。該用法帶有口語化特征,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
牲畜耳朵搖動的樣子
源自《詩經·小雅·無羊》:“爾牛來思,其耳濕濕。”描述牛耳擺動的狀态,毛傳注為“呞而動其耳,濕濕然”。此義項專用于形容動物動态。
浪濤開合翻湧的形态
見于《海賦》:“開合解會,瀼瀼濕濕。”李善注為“開合之貌”,形容水波起伏的視覺形态。
補充說明
詞義:濕濕一詞形象地描述了物體或環境的濕潤狀态,可以指代微濕、潮濕、潮濕等。
拆分部首和筆畫:濕(氵氺氵)-濕有5畫,濕濕為10畫。
來源:濕濕一詞源于漢語普通話,是在描述物體濕潤的情況時使用的一個形容詞。
繁體:濕濕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寫作「濕濕」,字形有所不同,但含義相同。
例句: 1. 草地上被雨水浸泡了一整夜,現在感覺濕濕的。 2. 濕濕的泥土在腳下黏稠不堪。 3. 天氣變冷,室外的空氣變得濕濕的。
組詞: 1. 濕地 2. 濕潤 3. 濕度 4. 濕氣 5. 濕冷
近義詞:潮濕、濕潤、潮濕
反義詞:幹燥、乾燥、幹巴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