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ugeng song] 又名“五更調”,民間曲調的一種,每首五疊,一疊十句
樂府五更轉曲。——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五更轉”是中國古代民間曲調的一種,其名稱和結構特點在不同文獻中均有明确記載。以下是綜合權威資料後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五更轉又稱“五更調”,是流傳于民間的一種分時聯章體曲調形式,每首由五疊(段)組成,每疊十句,内容多按“一更”至“五更”的時間順序展開叙事或抒情。清代邵長蘅在《青門剩稿》中提到“樂府五更轉曲”,說明其與樂府詩存在關聯。
結構特點
文學與音樂結合
作為曲調,五更轉兼具文學性與音樂性,早期可能與佛教俗講結合(如敦煌寫卷中的佛曲五更轉),後逐漸發展為世俗化表達。其語言通俗,節奏感強,便于傳唱。
代表作品
敦煌文獻中存有《五更轉》多首,如《太子五更轉》講述釋迦牟尼修行故事;另一類如“一更初夜坐調琴”則描繪女子思念遠行丈夫的哀怨,情感細膩且具叙事性。
曆史演變
五更調在宋元後逐漸演變為多種地方曲藝形式,如南音、時調等,現代民歌中仍可見類似結構的變體,印證其持久影響力。
提示:若需查閱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敦煌歌辭總編》或邵長蘅《青門剩稿》相關章節。
《五更轉》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天快亮的時候,夜宵已經過去,轉眼間又到了清晨。通常用來形容時間過得很快,一晃眼就到了黎明時分。
《五更轉》這個成語由兩個字組成。其中,第一個字“五”是由“二”和“井”組成,拆分成兩個部首;第二個字“更”是由“行”和“日”組成,也是由兩個部首組成。根據部首,可以知道“五”字的筆畫數為4畫,“更”字的筆畫數為7畫。
《五更轉》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唐代杜甫的《将進酒》詩:“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将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其中“五花馬”指的是早晨天快亮時,五色馬車即将出發的意象,也就是代表了《五更轉》的含義。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的寫法和簡體字是一緻的。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是,《五更轉》這個成語在古代并沒有出現過其他的寫法變化,一直采用現在的簡體字和繁體字的寫法。
1.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已經到了五更轉的時候。
2. 一晃眼,大家都開始離開了,五更轉的時候我們就要出發了。
五裡霧中、更漏子夜、轉瞬間
五點鐘
午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