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habit]∶一直就有的習慣
(2) [be familiar with]∶平時就熟習
(1).平素熟習。 唐 元稹 《中書省議賦稅及鑄錢等狀》:“所冀爐冶無創置之勞,工匠有素習之便,不煩鑄本,自有利宜。”《宋史·後妃傳上·仁宗楊德妃》:“﹝ 楊德妃 ﹞端麗機敏,妙音律,組紃,書藝一過目如素習。” 魯迅 《僞自由書·“以夷制夷”》:“我要指出來的是‘大刀隊’乃 中國 人自誇已久的特長, 日本 人雖有擊劍,大刀卻非素習。”
(2).平時的習慣。 清 朱一是 《花隱道人傳》:“棄其鮮肥素習,衣大布衣,籜冠草屨,曳杖籬落間。”
素習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指對某事長期接觸而具備的熟練認知或掌握能力。
例證:
《史記·刺客列傳》載:“荊轲雖遊于酒人乎,然其為人沉深好書;其所遊諸侯,盡與其賢豪長者相結……素習于諸侯事。”此處指荊轲平素熟悉諸侯國間的事務規則。
《漢書·李廣傳》亦雲:“廣素習射,自為兒童即精其技。”強調李廣自幼通曉射箭之術。
強調經年累月形成的固定行為模式或習性。
例證:
清代黃宗羲《明夷待訪錄》言:“士人素習浮華,驟逢簡樸,多不適。”批判文人群體長期養成的奢靡之風。
《朱子語類》卷十三:“人若素習怠惰,雖欲奮起,其力難繼。”指出惰性一旦成為固有習慣則難以克服。
“素”本義指未經染色的絲絹,引申為“原本、向來”;“習”從羽從日,取鳥振翅學飛之意,後衍生為“熟練、慣常”。二者合成“素習”,最早見于先秦文獻,側重表達時間累積形成的穩定性特質,兼具“熟知”與“慣行”雙重内涵(《漢語大詞典》第9卷,1992年版)。
權威來源索引:
“素習”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基本解釋
詳細釋義與例句
其他信息: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具體指向“習慣”還是“熟習”之義。
盎齊闇書八馬寶寶踩估裁扣財紳侈矜春社儲宰大米丹柰墩官繁露發日幹洗還課歡愉呼噜噜漸至佳境驕侵解翳斤量蹶劣軍律居停欄門勞事連城寶罹辜玲珑靈隱禮中梅岑甿歌渺彌末衖牛吃蟹破譯千室長怯殼兒七貴商界煞尾蛇欲吞象士兵壽藤疏忽大意水注鎖眉根堂奧袒踴土物痿躄務期烏啼引武陽銷釘赩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