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購買水族,畜養于池,禁止捕殺,其池稱“放生池”。 唐 劉餗 《隋唐嘉話》卷下:“ 太平公主 於京西市掘池,贖水族之生者置其中,謂之放生池。”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三:“ 梁武帝 崇奉釋氏,置放生池,謂之長命洲。” 清 金農 《海會寺池上觀魚呈道禅師》詩之四:“恍在放生池上坐,抛殘香飯聽湖鐘。” 許地山 《商人婦》:“這婦人,我前天在 極樂寺 放生池邊曾見過一次。”參閱 清 趙翼 《陔馀叢考·放生池》。
“放生池”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放生池是佛寺中常見的人工池塘,用于信徒放養魚、龜等水生動物,體現佛教“慈悲為懷,體念衆生”的理念。其核心目的是通過放生行為積累功德,減少殺業,象征吉祥與善行。
“放生池”也用于比喻寬容豁達的心胸,能包容不同人與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寺廟案例或曆史文獻,可參考《隋唐嘉話》《雲麓漫鈔》等古籍記載。
放生池是指供人們放生動物的池塘或水槽。
放生池的拆分部首是氵(三點水)和田(田字底)。
放生池的總筆畫數為12。
這個詞的來源是由“放生”和“池”兩個詞組合而成。
放生池的繁體字為「放生池」。
在古代,放生池可能有不同的漢字寫法,但目前最常見的寫法是「放生池」。
我們經常會在寺廟裡看到放生池,人們會把魚放入池中,希望積攢善果。
放生、池塘、水槽
釋放池、救生池
捕殺場、屠宰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