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宋書·自序傳》:“邊蠻畏服,皆納賦調。”《北齊書·李愍傳》:“ 梁 遣其 南司州 刺史 任思祖 、 隨郡 太守 桓和 等率馬步三萬,兼發邊蠻,圍逼 下溠戍 。”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一章:“即同為人類,等是男身,而生落邊蠻,僻居山穴。”
“邊蠻”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宋書》《北齊書》等原始史料。
在現代漢語中,“邊蠻”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野蠻、粗野、未開化的人或民族。它可以用來指代生活在邊區的原始人民,或者用來指責那些行為粗野、文化程度低的人。
“邊蠻”這個詞可以拆分為“辶”部和“蠻”部。其中,“辶”是表示“邊”(與邊界有關)的意義,“蠻”表示古代指代南方部族的概念。
根據字典查詢,拆分後的邊部的總筆畫數為3,蠻部的總筆畫數為12。
“邊蠻”這個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漢朝的文獻。在古代漢字中,“邊”意為邊界的意思,“蠻”則代表野人。所以“邊蠻”原始的意義是指邊界地區的野蠻人民。
繁體字中,“邊”和“蠻”的字形并沒有太大變化,依然保持着邊界和南方部族的意義。
在古代漢字中,“邊”字的寫法可能會根據不同的時期和書法風格略有變化,但基本上是由辵部和玄部構成;而“蠻”字無論古代還是現代寫法,都是由虍部、曼部和部構成。
1. 邊蠻之地,風俗陋習,與中原相去甚遠。
2. 這些人的行為舉止真是邊蠻,一點禮貌都沒有。
組詞:邊界、蠻族、邊寨。
近義詞:野蠻、粗野、未開化。
反義詞:文明、開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