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兵釁的意思、兵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兵釁的解釋

[conflict] 戰争的争端

挑起兵釁

詳細解釋

猶兵端。 宋 嶽珂 《桯史·劉蘊古》:“邊臣不疑,密以名聞,時兵釁已啟,詔許引接。” 明 劉基 《感興》詩之一:“誰言潢海操兵釁,卻産宮庭制禮時。” 梁啟超 《論民族争競之大勢》:“若是乎鐵路政略,果為實行帝國主義之良謨也。以故榆營鐵路,而 英 俄 幾開兵釁以争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兵釁"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語義色彩的複合詞,由"兵"和"釁"兩個語素構成。《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軍事沖突的導火索",特指由具體事件引發的戰争開端。從構詞法分析,"兵"本義為兵器,《說文解字》引申指軍事行動;"釁"在甲骨文中作祭祀宰牲的會意字,《禮記》鄭玄注疏中已引申為争端預兆。二字結合後,該詞最早見于《宋史·食貨志》記載的"邊将妄開兵釁"事件。

在語義演變過程中,《現代漢語詞典》指出該詞具有雙重内涵:一是指具體的軍事挑釁行為,如明代《籌海圖編》所述倭寇"屢啟兵釁";二是指戰争爆發前的緊張态勢,如清代外交文書中的"恐生兵釁"表述。從語用角度看,該詞多用于史籍文獻及政論文章,現代漢語中常被"軍事沖突""戰争導火索"等表述替代。

《漢語大字典》特别強調其與"戰端"的細微差異:"兵釁"側重指具體事件引發的軍事對抗,如漢代馬邑之謀被視為漢匈兵釁的肇始;而"戰端"更多指抽象化的戰争狀态。在詞性特征上,該詞作為名詞使用時多與"開啟""避免"等動詞搭配,構成外交辭令中的固定表達範式。

網絡擴展解釋

“兵釁”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解釋

兵釁(拼音:bīng xìn)指戰争的争端或沖突的導火索,常用于描述因矛盾激化而引發的軍事對抗。例如“挑起兵釁”即指主動制造戰争事端。

二、出處與用法

  1. 詞源: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文獻,如嶽珂《桯史·劉蘊古》中提及“兵釁已啟”,明代劉基《感興》詩亦有“誰言潢海操兵釁”的表述。

  2. 用法特點:
    多用于書面語境,強調因争端引發的軍事沖突,常與“挑起”“開啟”等動詞搭配,如“诏不許輕開兵釁”(出自清代蔡國琳《感事》)。

三、例句參考

四、近義詞

若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桯史》《感興》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寶犀摽梅賓署逼窄波競不中聽攙預吹唬催熟逮引搗臼登岸帝師笃定泰山哆啰嗹放論法緣風言俏語風韻猶存富國安民拊節該房孤俦寡匹呼聲駕乘檢訪降赦奸豪擊觸近功祭司長絕後光前隽味課時蠻陬名篇墨綠抹眉小索能子披潰輕剽起派崎峗阒爾趨隅日蝕三茅君社稷臣勝妙詩教刷箒肆姐松椟泝水行舟忐忐忑忑陶汰田牛鐵闆紅淚錄撾婦翁蟹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