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觀漢記·第五倫傳》:“嘗見上曰;‘聞卿為吏,撾妻父,不過從兄飯,寧有之邪?’對曰:‘臣三娶妻,皆無父。’”亦見《後漢書·第五倫傳》。後因以“撾婦翁”為無故受人诽謗的典故。《三國志·魏志·武帝紀》:“昔 直不疑 無兄,世人謂之盜嫂; 第五伯魚 三娶孤女,謂之撾婦翁……此皆以白為黑,欺天罔君者也。”《新唐書·柳宗元傳》:“自古賢人才士,秉志遵分,被謗議不能自明者,以百數。故有無兄盜嫂,娶孤女撾婦翁者。”
“撾婦翁”是漢語典故性短語,語義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其核心含義指“無故歸咎他人”或“行事悖逆常理”,多用于批判無端構陷、違背倫常的行為。
一、語義解析 “撾”通“抓”,古漢語中表擊打(《說文解字》釋“擊也”),“婦翁”即嶽父(《爾雅·釋親》稱妻父為“婦翁”)。字面義為擊打嶽父,實則比喻違背人倫綱常的誣陷行為。該詞常見于史書對政治誣告事件的評價,如《三國志·魏書·明帝紀》裴松之注引“未有叩營抗臂,撾婦翁者”即用此典。
二、典故溯源 典故源自東漢初年史實:光武帝劉秀曾聽聞“有人執辱其婦翁者”,經查證實屬虛妄。此事載于《後漢書·第五倫傳》,第五倫借此例勸谏帝王勿信讒言,後演變為成語典故,如《資治通鑒·漢紀三十七》亦引此典谏止诽謗。
三、用法說明
(參考文獻: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資治通鑒》;《漢語大詞典》網絡修訂版)
“撾婦翁”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與字面意思容易産生誤解,需結合文獻背景理解:
讀音:wō fù wēng
結構:由“撾”(擊打)、“婦”(妻子)、“翁”(嶽父)三字組成,但不可直譯為“毆打嶽父”。其實際含義為“無故遭受诽謗”,特指因謠言或誤解蒙受冤屈的情況。
出自《後漢書·第五倫傳》記載:
東漢官員第五倫(字伯魚)三次娶妻,妻子均為孤女(無父之女),卻被誣告“撾妻父”(毆打嶽父)。皇帝詢問時,他解釋自己根本無嶽父可毆打,此事純屬诽謗。後以“撾婦翁”代指無端受誣的典型事例。
建議參考《後漢書》《三國志》等原始文獻,或權威詞典(如漢典)以獲取準确釋義。
鼇頭獨占白獺髓不揆梼昧布信鄽阛擔當不起大樸煩蒸分番風湖子負德斧斤挂閡骨槽風桂漿駭恐宏贊回言劍壁極化荊州市筋紐積神開場白客兒亭狂乖匡算酷令臨分靈醒祿親爐先生履機乘變扪腹明強民主磨刀水腦脂内疚神明内重外輕排尾配社僻見青芒屦傾注寝疾權家散綏擅厚逝者如斯思鳥蘇秦外簡内明撾撻五方旗污僻縣斷霄門下賬斜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