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觀漢記·第五倫傳》:“嘗見上曰;‘聞卿為吏,撾妻父,不過從兄飯,寧有之邪?’對曰:‘臣三娶妻,皆無父。’”亦見《後漢書·第五倫傳》。後因以“撾婦翁”為無故受人诽謗的典故。《三國志·魏志·武帝紀》:“昔 直不疑 無兄,世人謂之盜嫂; 第五伯魚 三娶孤女,謂之撾婦翁……此皆以白為黑,欺天罔君者也。”《新唐書·柳宗元傳》:“自古賢人才士,秉志遵分,被謗議不能自明者,以百數。故有無兄盜嫂,娶孤女撾婦翁者。”
“撾婦翁”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與字面意思容易産生誤解,需結合文獻背景理解:
讀音:wō fù wēng
結構:由“撾”(擊打)、“婦”(妻子)、“翁”(嶽父)三字組成,但不可直譯為“毆打嶽父”。其實際含義為“無故遭受诽謗”,特指因謠言或誤解蒙受冤屈的情況。
出自《後漢書·第五倫傳》記載:
東漢官員第五倫(字伯魚)三次娶妻,妻子均為孤女(無父之女),卻被誣告“撾妻父”(毆打嶽父)。皇帝詢問時,他解釋自己根本無嶽父可毆打,此事純屬诽謗。後以“撾婦翁”代指無端受誣的典型事例。
建議參考《後漢書》《三國志》等原始文獻,或權威詞典(如漢典)以獲取準确釋義。
《撾婦翁》(wō fù wēng)是一個中國古代成語。成語中的“撾婦翁”指一個男子休妻後再娶妻子,又與前妻重歸于好。這個成語含有男子重視婚姻和家庭的道德觀念。
《撾婦翁》的拆分部首是手旁(扌)和女字旁(女),拆分後的筆畫數為8。
《撾婦翁》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漢書·禮儀志》中。故事中的“撾婦翁”是在錢叔弓救完士人後,士人才答應他為兒女婿,并且将自己的女兒嫁給他。這個故事表達了對行善者的贊揚和對婚姻家庭價值的重視。
《撾婦翁》是《撾婦翁》的繁體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撾(wō)的上面有一個豎彎曲,下面是一個三點水,婦(fù)的上面是一個“女”字,下面是一個扁圓結構,翁(wēng)則是由鳥旁上面加一個“勿”字構成。
- 他和前妻離婚後,經曆了一段時間的分離和痛苦,最終與前妻重歸于好,可以說是一個真正的《撾婦翁》。
- 婦女、撾婦、撾翁、重歸于好
- 複婚、複婚重組
- 颠倒黑白、離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