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兵衅的意思、兵衅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兵衅的解释

[conflict] 战争的争端

挑起兵衅

详细解释

犹兵端。 宋 岳珂 《桯史·刘蕴古》:“边臣不疑,密以名闻,时兵衅已启,詔许引接。” 明 刘基 《感兴》诗之一:“谁言潢海操兵衅,却产宫庭制礼时。” 梁启超 《论民族争竞之大势》:“若是乎铁路政略,果为实行帝国主义之良謨也。以故榆营铁路,而 英 俄 几开兵衅以争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兵衅"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语义色彩的复合词,由"兵"和"衅"两个语素构成。《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军事冲突的导火索",特指由具体事件引发的战争开端。从构词法分析,"兵"本义为兵器,《说文解字》引申指军事行动;"衅"在甲骨文中作祭祀宰牲的会意字,《礼记》郑玄注疏中已引申为争端预兆。二字结合后,该词最早见于《宋史·食货志》记载的"边将妄开兵衅"事件。

在语义演变过程中,《现代汉语词典》指出该词具有双重内涵:一是指具体的军事挑衅行为,如明代《筹海图编》所述倭寇"屡启兵衅";二是指战争爆发前的紧张态势,如清代外交文书中的"恐生兵衅"表述。从语用角度看,该词多用于史籍文献及政论文章,现代汉语中常被"军事冲突""战争导火索"等表述替代。

《汉语大字典》特别强调其与"战端"的细微差异:"兵衅"侧重指具体事件引发的军事对抗,如汉代马邑之谋被视为汉匈兵衅的肇始;而"战端"更多指抽象化的战争状态。在词性特征上,该词作为名词使用时多与"开启""避免"等动词搭配,构成外交辞令中的固定表达范式。

网络扩展解释

“兵衅”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解释

兵衅(拼音:bīng xìn)指战争的争端或冲突的导火索,常用于描述因矛盾激化而引发的军事对抗。例如“挑起兵衅”即指主动制造战争事端。

二、出处与用法

  1. 词源:
    该词最早见于宋代文献,如岳珂《桯史·刘蕴古》中提及“兵衅已启”,明代刘基《感兴》诗亦有“谁言潢海操兵衅”的表述。

  2. 用法特点:
    多用于书面语境,强调因争端引发的军事冲突,常与“挑起”“开启”等动词搭配,如“诏不许轻开兵衅”(出自清代蔡国琳《感事》)。

三、例句参考

四、近义词

若需进一步了解该词在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桯史》《感兴》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标句壁蝨不肃不足挂齿璨烂趁波逐浪藂薄地埶斗绝独立赶档子嘎吱耕市工程食品广譬曲谕孤峯过信豪华鹤珠火绵浃月京牧矩式客刺昆腔廓然枯心离京柳下道儿渌渌买缺门閤末科孽子偏殿飘兀平盈破故纸千载跷奇切励请剑青毡濡缕杀并上拂神路事魔吃菜失宜受窘四佞算银跳月恸切土矾陷身囹圄仙酝晓人狭小谢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