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掃帚。掃除的用具。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五·瞿麥》﹝集解﹞引 蘇頌 曰:“﹝瞿麥﹞ 淮甸 出者根細,村民取作刷箒。”
“刷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刷箒(拼音:shuā zhǒu)指掃帚,是用于清掃的日常工具。其詞義與“掃帚”完全一緻,屬于同義詞。
詞源背景:
該詞最早見于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草五·瞿麥》,其中引述宋代蘇頌的記載:“淮甸出者根細,村民取作刷箒。”。
這裡提到“瞿麥”(一種草本植物)的根部被用來制作刷箒,說明古代存在以植物纖維為原材料的清掃工具。
字形與發音: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植物的制作工藝或古代生活用具,可查閱《本草綱目》原文或方言研究資料。
刷箒(shuā zhǒu)指的是一種用來清除灰塵、污垢的工具,通常由蘇草、稻草或其他材料制成。它的主要功能是通過掃動的動作将灰塵和垃圾集中到一起,以便于清理。
《刷箒》的部首是刀,總共有10個筆畫。
《刷箒》是由“刷”和“箒”兩個字組成的。其中,“刷”由刂和一般部分組成,表示刷子;“箒”由竹和舟部分組成,表示以竹為材料制成的掃帚。它們的結合表示了清理工具。
在繁體字中,刷箒保持了同樣的意思,隻是字形上有所變化。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刷箒的字形略有不同。刷的字形中間多一個“巾”字部分,箒的字形類似于現代“箒”的上半部分。
1. 她用刷箒掃地,将屋子打掃得幹幹淨淨。
2. 他揮舞着刷箒,将落葉一掃而空。
3. 這把刷箒的毛太硬了,刷不起灰。
掃帚、掃地、清掃、掃除、清理、打掃等
掃帚、清潔具、掃屋等
積塵、垃圾、雜物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