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令箭。 清 李漁 《奈何天·助邊》:“老旦、副浄扮二差官持令箭上:‘赤手回鈞旨,空拳繳令旗;錢糧無着落,常例不曾虧。’”參見“ 令箭 ”。
令旗是中國古代軍隊中用于傳達命令的标志性工具,其含義和特點可綜合如下:
定義與别稱
令旗又稱“令箭”,是古代軍事指揮中傳遞指令的專用旗子。旗面通常為綢布材質,上書“令”字,旗杆為鐵制尖頭,便于插地或攜帶。
形制與等級
不同級别軍官使用的令旗形制有别。例如,大将軍、督撫等高級軍官使用三角形令旗,普通軍官則用方形或其他形制。
功能與用途
主要用于戰場調度、傳遞緊急軍令,如調兵、布陣等。清代文獻記載,繳回令旗時需同步彙報錢糧等事務,可見其權威性。
文學與曆史記載
清代李漁戲劇《奈何天·助邊》中曾描述差官持令箭(即令旗)執行任務的場景,側面反映其實際應用。
文化延伸
現代某些民俗活動(如台灣北港鎮武德宮建醮儀式)仍會制作Q版令旗作為象征物,體現其文化延續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朝代令旗的具體形制差異,可參考《清文獻通考·兵十六》等史料。
令旗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令和旗。
令這個字的部首是人字旁,共有5個筆畫。旗這個字的部首是旗字旁,共有5個筆畫。
令旗這個詞來源于古代軍事用語,指的是主帥或将領指示作戰的信號旗幟。在古代戰場上,令旗的使用對軍隊的指揮和調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繁體字中,令旗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時會有一些差異。古時候漢字寫法中的令旗,旗字的上面加了一個“方”字旁,這個“方”字旁是旗字旁的變體。
以下是幾個使用令旗這個詞的例句:
1. 戰争時,令旗起到了指揮軍隊的重要作用。
2. 他手持令旗,指揮着士兵們前進。
令兵、旗幟、戰旗、旗手。
軍旗、指揮旗。
和平、和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