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令旗的意思、令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令旗的解釋

即令箭。 清 李漁 《奈何天·助邊》:“老旦、副浄扮二差官持令箭上:‘赤手回鈞旨,空拳繳令旗;錢糧無着落,常例不曾虧。’”參見“ 令箭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令旗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由"令"與"旗"二字構成。《漢語大詞典》解釋"令"為號令、指令,含權威性意涵;"旗"指織物制作的标識物。二者組合後,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一、軍事指揮工具(來源:《中國軍事通史》) 古代軍隊使用的指揮旗幟,通過不同顔色(赤、黑、白)和形制傳遞作戰指令。唐代李靖《衛公兵法》記載:"五方旗者,各依方色,大将中心旗也。"這種指揮體系在宋元時期形成完整規範。

二、職官身份象征(來源:《宋代官制辭典》) 宋代始設的"令旗牌"制度,文武官員憑特定形制的令旗行使職權。《宋史·輿服志》記載:"諸路監司給黃旗,以'走馬承受'為號",表明其監察職能。明代發展為"令旗令牌"制度,成為官員出巡的重要儀仗。

三、宗教儀式法器(來源:《道教文化辭典》) 道教齋醮科儀中,高功法師手持令旗溝通神靈。現存明代《靈寶玉鑒》記載:"五方真文旗,各依方色,召攝五帝。"這類令旗多繡有八卦、星宿圖案,現存武當山博物館的清代杏黃令旗即為典型實物。

該詞最早見于《舊唐書·僖宗本紀》"賜全忠紀功政績碑文并禦制令旗",至明清時期廣泛應用于軍政、宗教領域。現代漢語中,該詞仍保留在傳統戲曲(如京劇《穆桂英挂帥》令旗道具)、民俗活動及武俠文學等文化語境中。

網絡擴展解釋

令旗是中國古代軍隊中用于傳達命令的标志性工具,其含義和特點可綜合如下:

  1. 定義與别稱
    令旗又稱“令箭”,是古代軍事指揮中傳遞指令的專用旗子。旗面通常為綢布材質,上書“令”字,旗杆為鐵制尖頭,便于插地或攜帶。

  2. 形制與等級
    不同級别軍官使用的令旗形制有别。例如,大将軍、督撫等高級軍官使用三角形令旗,普通軍官則用方形或其他形制。

  3. 功能與用途
    主要用于戰場調度、傳遞緊急軍令,如調兵、布陣等。清代文獻記載,繳回令旗時需同步彙報錢糧等事務,可見其權威性。

  4. 文學與曆史記載
    清代李漁戲劇《奈何天·助邊》中曾描述差官持令箭(即令旗)執行任務的場景,側面反映其實際應用。

  5. 文化延伸
    現代某些民俗活動(如台灣北港鎮武德宮建醮儀式)仍會制作Q版令旗作為象征物,體現其文化延續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朝代令旗的具體形制差異,可參考《清文獻通考·兵十六》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白根白頭宮女被襆币籍不妨財政補貼出落處尊居顯詞話叢編矬小徂旃丹霞山道谒洞豁鬥士鍛淬惡障法幢非學無以廣才靜鼖晉該閡剛正不阿弓弧鈎挂光覆紅丁翬褕貨賂堅如磐石階官近悅遠來鸠栖攫金不見人逦遞痢疾洛妃駡唧唧滿腹牢騷闵察南唐二陵怄氣迫拶千箱牽役巧士權準曲射炮曲纡繞口令散名擅作威福首序調價通馳亡國之聲威刑吻螭象徵主義小鼓隙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