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階官的意思、階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階官的解釋

表示官員品級的稱號,以别于職事官而言。例如正一品為光祿大夫,從一品為榮祿大夫之類。隻用于封贈,并非實官。《朱子語類》卷一一二:“後世官職益紊,今遂以三公、三孤之官,為階官貼職之類,不復有師保之任,論道經邦之責矣。” 清 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錄·階官分左右》:“按 元祐 階官分左右,自承務郎以上,則選人無左右之分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階官(又稱“散官”“本品”),是中國古代官僚制度中标志官員等級、确定俸祿待遇的官階稱號,與實際擔任的行政職務(職事官)相分離。其核心含義與功能如下:

  1. 等級标志與待遇依據: 階官代表官員的品級(如正一品、從九品等),是确定其政治地位、俸祿标準、章服(官服顔色與圖案)、車輿儀仗、蔭補子孫等政治經濟待遇的根本依據。官員的升降獎懲,常體現為階官品級的變化。(來源:《漢語大詞典》)

  2. 與實際職務分離: 階官本身不直接對應具體的行政職責(如縣令、尚書)。官員的實際工作由其擔任的“職事官”決定。一個官員可以擁有較高的階官品級(享受高待遇),但擔任較低的實際職務;反之亦然。這種“階職分離”是唐宋以來官制的重要特點。(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

  3. 遷轉與考績的體現: 官員的升遷(“遷轉”)通常表現為階官品級的提升。朝廷對官員的定期考核(“考績”)結果,是決定其階官升降的主要依據。考績優異者可晉升階官,反之則可能降階。(來源:《中國古代官制常識》)

  4. 曆史演變:

    • 起源與發展:階官制度萌芽于漢代(如“祿秩”),初步形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散官”體系。
    • 成熟與定型:隋唐時期正式确立“散階”制度(如唐代的“文散官”二十九階、“武散官”三十一階),宋、元、明、清各代均沿襲并有所調整。
    • 清代變化:清代将階官與職事官稱號進一步融合簡化,但官員品級(如“正七品”、“從五品”)的核心作用不變,仍是待遇和地位的基礎。(來源:《中國曆代官制大辭典》)

階官是中國古代官僚體系中标志官員個人身份等級、決定其俸祿章服等權益的核心制度,它獨立于實際擔任的行政職務,并通過考績進行升降,是維系官員隊伍秩序和激勵的重要機制。

網絡擴展解釋

階官是中國古代官員制度中的一種稱號,主要用于标識官員的品級,而非實際職務。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階官是表示官員品級的稱號,與“職事官”(實際擔任的職務)相區别。例如,正一品對應“光祿大夫”,從一品對應“榮祿大夫”,這類稱號僅體現等級,不涉及具體職責。

  2. 主要用途
    階官主要用于封贈,作為榮譽頭銜授予官員,而非實際任職的官位。例如退休官員可能被授予高階稱號以示褒獎,或在職官員通過階官體現資曆。

  3. 曆史背景
    宋代以後,官職體系逐漸複雜化,階官與職事官分離的現象更為明顯。如《朱子語類》提到,三公、三孤等官職逐漸演變為階官,失去原有實權。清代錢大昕的記載也印證了階官分左右等級的現象。

  4. 結構與讀音

    • 拼音:jiē guān
    • 漢字結構:“階”為左右結構,“官”為上下結構。

總結來看,階官是古代官僚體系中等級象征的重要部分,通過虛銜體現官員地位,反映了傳統官制的分層特點。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品級對應關系,可參考《漢典》《朱子語類》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保章八一面跛足才識過人纏臂金常試赤鹽鉏僇焠兒打舘動之以情恩霈發乘發家放飛反訴凡物烽狼膚俗福為禍始格佞彀弓貫虹關節炎古讀函枋含經堂合龍鴻篇巨制奸亂腱炎經說金漿玉液踽偻括買麟台監梅醖迷途知反乜邪昵就遷并牽拙齊桓公齊肅權禦軟梏乳妪撒丁島三五夜社會活動神桃飾配四廊統楫銅禁推赤頑樸沃沃烏七八糟小彙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