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正不阿的意思、剛正不阿的詳細解釋
剛正不阿的解釋
[be upright and never stooping to flattery] 為人剛直公正,不逢迎趨附
濟南同知 吳公,剛正不阿。——《聊齋志異·一官員》
詳細解釋
剛直方正而不逢迎附和。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一員官》:“ 濟南 同知 吳公 ,剛正不阿。”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四:“ 劉掞 字 文白 , 湖北 沔陽州 人。少穎悟,過目成誦。比長,剛正不阿。” 浦安修 《赤子之心》:“他戎馬戰鬥的一生,他獻身真理的熱忱,他剛正不阿的品質,時時牽動着我的心。”
詞語分解
- 剛正的解釋 為人剛強正直他具有公認的高風亮節和剛正無邪品德剛正廉潔詳細解釋剛直方正。《後漢書·蔡茂傳》:“ 茂 喜 宣 剛正。” 唐 牛僧孺 《玄怪錄·齊推女》:“大人剛正,不信鬼神。” 明 葉盛 《水東日
- 不阿的解釋 不曲從,不逢迎。《管子·君臣下》:“能據法而不阿,上以匡主之過,下以振民之病者,忠臣之所行也。”《後漢書·袁敞傳》:“ 敞 廉勁不阿權貴,失 鄧氏 旨,遂 * 。”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宗藩·遼王貴
網絡擴展解釋
“剛正不阿”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gāng zhèng bù ē,其核心含義是剛強正直、不逢迎附和、無偏私。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析該詞:
一、基本含義與出處
-
釋義
指人品行方正,堅持原則,既不屈服于權勢,也不因私利而妥協。其中“阿”意為迎合、偏袒,強調不因外界壓力改變立場。
-
出處
該成語最早見于明代餘繼登的《典故紀聞》卷十四:“有正大不阿,不行私谒者,便以為不賢。”後清代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一員官》中以“濟南同知吳公,剛正不阿”進一步強化其用法。
二、精神内涵與曆史典範
-
精神特質
強調對真理的追求和對正義的堅守,要求個體在面對誘惑或困境時保持初心,如包拯、海瑞等曆史人物以清廉剛直著稱,成為這一品格的典型代表。
-
典故舉例
- 包拯:宋代名臣,以“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自勉,辦案公正無私,被百姓譽為“青天”。
- 海瑞:明代清官,嚴懲貪腐,即便面對權貴也毫不妥協,其事迹在民間廣為流傳。
三、用法與相關表達
-
語法功能
通常作謂語、定語,為褒義詞,如“他是一位剛正不阿的法官”。
-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堅強不屈、鐵面無私
- 反義詞:阿谀奉承、趨炎附勢。
四、文化意義
“剛正不阿”不僅是個人品德的體現,更被視為社會正義的象征。它如同一盞明燈,指引人們在複雜環境中保持道德操守,對現代社會的廉政建設與價值觀塑造仍有深刻啟示。
網絡擴展解釋二
剛正不阿是指一個人言行舉止堅定正直,絕不屈從于任何不正義的力量。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剛、正、不、阿四個字。其中,剛字的部首是力,筆畫數為二;正字的部首是止,筆畫數為五;不字的部首是一,筆畫數也是一;阿字的部首是阜,筆畫數為七。剛正不阿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并且在繁體字中寫作剛正不阿。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有所不同,例如剛字曾寫作⺁;阿字曾寫作㠯。
以下是一些關于剛正不阿的例句:
1. 他是一個剛正不阿的人,從不會妥協于不公正的事情。
一些與剛正不阿相關的詞語包括:
組詞:剛烈、剛毅、剛果(地名)
近義詞:正直、堅定、剛直
反義詞:曲意、阿谀、屈服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