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神靈對事物變化的察覺。 漢 揚雄 《太玄·迎》:“精微往來,妖先靈覺。” 範望 注:“靈,神也。神之所感,妙物為言,雖之妖祥,神所先覺。” 司馬光 集注:“人失其道,妖靈先覺。”
(2).佛教語。謂衆生本具的靈明覺悟之性。 南朝 梁簡文帝 《七勵》:“慈照無礙,化湛靈覺,散漓弘淳,拯澆敦樸。” 唐 王勃 《釋迦佛賦》:“是知靈覺無盡,神理莫聞。”《景德傳燈錄·道吾和尚一缽歌》:“亦無藥,亦無病,正是真如靈覺性。”
(3).謂人對事物領悟理解的智能。 清 魏源 《默觚上·學篇五》:“夫豈離人人靈覺之本明而别有光明也哉?” 梁啟超 《國民十大元氣論》:“若夫以有靈覺之人類,以有血性之男子,而其實乃不免為畜犬遊妓之所為。舉國如是,猶謂之有人焉,不可得也。”
(4).指人對事物的領悟和理解。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試稽自有文字以至今日,凡詩宗詞客,能宣彼妙音,傳其靈覺,以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理者,果幾何人?”
“靈覺”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可歸納為以下三方面:
指神靈或超自然力量對現象的預知能力。漢代揚雄在《太玄·迎》中首次提出“妖先靈覺”,範望注解為“神之所感,妙物為言”,司馬光進一步解釋為“人失其道,妖靈先覺”。這種含義強調超自然存在的洞察特性。
佛教中指衆生先天具備的覺悟本性,即佛性。如《景德傳燈錄》提到“真如靈覺性”,唐代王勃《釋迦佛賦》稱“靈覺無盡”。這種靈覺被視為超越世俗智慧的終極覺悟能力。
部分玄學理論将靈覺解釋為通過修煉獲得的特殊感知能力,主張其可改變命運,但這類說法缺乏學術共識。建議在學術讨論中優先采用前三種經典釋義。
注:如需查看具體古籍原文或現代理論案例,可參考滬江詞典、漢典等标注來源。
《靈覺》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感知和理解事物超出一般人的範圍的能力。
《靈覺》由部首火組成。
它的筆畫數是11畫。
《靈覺》的來源比較難以确定,但通常被認為是中國古代的一個詞語。
繁體字“靈覺”與簡體字“靈覺”是同一個詞義,隻是在字形上有所不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不同的時期和地區也會有變化。對于《靈覺》這個詞,其古代寫法可能與現代寫法相似或有細微的差别。
1. 他的靈覺敏銳,能夠察覺到别人忽略的細細微微之處。
2. 通過冥想,她進一步開發了自己的靈覺。
3. 這個導演具有獨特的靈覺,創造出了讓人難以置信的電影場景。
靈感、靈異、覺悟、觸覺、嗅覺、創覺等。
直覺、洞察力、敏銳、感知等。
遲鈍、麻木、愚笨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