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結氂 ”。用羽毛編織飾物。《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羽 飛 乃止”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 備 性好結毦,時適有人以髦牛尾與 備 者, 備 因手自結之。 亮 乃進曰:‘明将軍當復有遠志,但結毦而已邪?’ 備 知 亮 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與!我聊以忘憂耳。’”後用為借做小事以韬晦忘憂之典。 宋 秦觀 《送李端叔從辟中山》詩:“著書如結氂,聊以忘憂耳。”
“結毦”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讀音為jié ěr,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詞義解析
文化背景
該詞出自三國時期的曆史記載,反映了古人通過日常行為表達心志的方式。劉備作為政治人物,借“結毦”掩飾宏圖,側面體現了韬光養晦的智慧。
現代使用
當代語境中,“結毦”已非常罕見,多見于古典文獻研究或曆史典故引用中。
由于該詞屬于生僻古語,建議結合《三國志》《魏略》等原文進一步考據,或參考權威辭書(如《漢語大詞典》)确認細節。
結夭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為結婚或婚禮。在古代,結夭一詞用來形容兩個人完成婚姻儀式并開始共同生活的過程。
結夭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纟”,表示和紡織品相關的事物;右邊的部首是“夭”,表示美好、幸福。結夭總共由11筆構成,具體的筆畫順序是:纟(3)+夭(8)。
結夭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見于《周禮·春官宗伯》篇,用來描述婚姻儀式。在繁體字中,結夭通常被寫作“結夭”。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結夭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在《說文解字》中,結夭的寫法是“繢夭”,其中的“繢”寫作纟加五點。這種寫法常用于古代文獻中,以表示婚姻儀式的神聖和莊重。
1. 今天是我和他結夭的日子,我們将開始新的生活。
2. 在古代,結夭是一場重要的儀式,代表兩個人的永久承諾。
組成詞語時,結夭通常與其他動詞或名詞搭配使用,例如:
- 結夭心願
- 結夭證書
- 結夭慶典
近義詞:結合、聯姻、婚嫁
反義詞:離異、分手、解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