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拜謝厚命。命,吊問之辭。《左傳·莊公十一年》:“秋, 宋 大水。公使弔焉,曰:‘天作淫雨,害於粢盛,若之何不弔?’對曰:‘孤實不敬,天降之災,又以為君憂,拜命之辱。’” 杜預 注:“謝辱厚命。”
(2).受命。多指拜官任職。 唐 岑參 《送顔平原》詩:“吾兄鎮 河 朔,拜命宣皇猷。” 宋 王安石 《賀慶州杜待制啟》:“伏審拜命宸章,作藩侯閫。” 況周頤 《蕙風詞話》卷三:“故拜命僅期月,即託疾引去矣。”
“拜命”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其解釋需結合語境具體分析:
拜謝厚命(禮儀性回應)
指在吊唁或慰問場合中,恭敬地回應對方的關切。例如《左傳·莊公十一年》記載,宋國遭遇水災時,宋君以“拜命之辱”回應魯國的慰問,表達對吊問之辭的謝意。這種用法多用于古代禮儀場景,體現謙遜态度。
受命任職(官職相關)
多指接受朝廷任命或官職。如唐代岑參《送顔平原》中“拜命宣皇猷”,即描述受命傳達皇帝旨意;宋代王安石《賀慶州杜待制啟》中“拜命宸章”也指接受官職任命。此含義常見于曆史文獻,強調對上級命令的遵從。
現代引申義(接受命運)
當代口語中可引申為“接受現實安排”,尤其在面對困境時表達無奈或順從态度。例如“事已至此,隻能拜命”。需注意這是非正式用法,與古典含義存在差異。
補充說明: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常與“辱命”(謙稱未完成使命)形成對比,使用時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若需深入考證古典用例,可參考《左傳》《陳書》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