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拜命的意思、拜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拜命的解釋

(1).謂拜謝厚命。命,吊問之辭。《左傳·莊公十一年》:“秋, 宋 大水。公使弔焉,曰:‘天作淫雨,害於粢盛,若之何不弔?’對曰:‘孤實不敬,天降之災,又以為君憂,拜命之辱。’” 杜預 注:“謝辱厚命。”

(2).受命。多指拜官任職。 唐 岑參 《送顔平原》詩:“吾兄鎮 河 朔,拜命宣皇猷。” 宋 王安石 《賀慶州杜待制啟》:“伏審拜命宸章,作藩侯閫。” 況周頤 《蕙風詞話》卷三:“故拜命僅期月,即託疾引去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拜命”是漢語中具有曆史厚重感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為“受命任職”,承載着古代職官文化與禮儀制度。據《漢語大詞典》釋義,“拜”指授予官職或接受任命,“命”即君王的诏令,二字組合後特指官吏正式接受朝廷委任的職務。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文獻,如柳宗元《為劉同州謝上表》中“拜命無任,戰越失圖”,生動描繪了受職者誠惶誠恐的心理狀态。

在宋代職官體系中,“拜命”成為官員履新儀制的固定用語,《宋史·職官志》記載官員需“具朝服拜命于庭”,通過特定禮儀程式完成職務交接。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漢語詞典》特别指出該詞隱含雙重語義:既包含對皇權的絕對服從,又體現士大夫階層“以道事君”的政治理想。

現代語境中,“拜命”的使用已突破傳統官制範疇,延伸至莊重的受任場景。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釋義擴展為“恭敬地接受重要任命”,適用于學術機構、社會組織等領域的職務受任儀式。這種語義演變既保留了古典文化的儀式感,又適應了現代社會組織的運作需求。

網絡擴展解釋

“拜命”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其解釋需結合語境具體分析:

  1. 拜謝厚命(禮儀性回應)
    指在吊唁或慰問場合中,恭敬地回應對方的關切。例如《左傳·莊公十一年》記載,宋國遭遇水災時,宋君以“拜命之辱”回應魯國的慰問,表達對吊問之辭的謝意。這種用法多用于古代禮儀場景,體現謙遜态度。

  2. 受命任職(官職相關)
    多指接受朝廷任命或官職。如唐代岑參《送顔平原》中“拜命宣皇猷”,即描述受命傳達皇帝旨意;宋代王安石《賀慶州杜待制啟》中“拜命宸章”也指接受官職任命。此含義常見于曆史文獻,強調對上級命令的遵從。

  3. 現代引申義(接受命運)
    當代口語中可引申為“接受現實安排”,尤其在面對困境時表達無奈或順從态度。例如“事已至此,隻能拜命”。需注意這是非正式用法,與古典含義存在差異。

補充說明: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常與“辱命”(謙稱未完成使命)形成對比,使用時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若需深入考證古典用例,可參考《左傳》《陳書》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哀悼殘年餘力巢聚塵念大斂帝靈底細發式匪石匪席腹背之毛附片趺座高望匌帀貫達關卡詭時和鼓後步皇樹驕桀靜境金甲豆錦亭己巳之變酒妪跙跙拘提闊步廉車力薄馬來人冒鋒内陸海排洩俳優畜之旁逸斜出培附氣下日辔燒酒申冤吐氣蛇足飾非遂過霜谷疏緩水合誰子疏狂熟省天巧通惑通信連讬舍外厲内荏亡慮王守仁文刺物力維艱小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