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出自《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和《漢書·傳·東方朔傳》,是一句蘊含處世智慧的經典成語。其核心含義及引申意義如下:
此句暗含對兩類行為的否定(“所惡”):
在職場和社交中,需平衡原則性與靈活性。例如管理者若隻關注細節而忽視團隊情感,易削弱凝聚力。正如《左傳》所言“天有常度,地有常形”,適度包容方能維系和諧。
提示:此解釋綜合了《大戴禮記》《漢書》等典籍及曆史例證,更多完整分析可參考《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原文。
這句話出自《論語·學而篇》,原文是“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它的含義是指如果水變得太清澈,魚就無法隱藏,如果人變得太過聰明,那麼隨從他的人将無法存身。這句話實際上是告誡人們要適度地清晰和聰明,不要過分刻意。
下面是對這句話的拆分:
部首:水(氵)至(至)清(氵)則(言)無(無)魚(魚)人(人)至(至)察(宀)則(言)無(無)徒(彳)之(之)所(所)惡(亞)
筆畫:水(4畫)至(5畫)清(8畫)則(7畫)無(4畫)魚(8畫)人(2畫)至(5畫)察(7畫)則(7畫)無(4畫)徒(4畫)之(3畫)所(8畫)惡(8畫)
這句話的來源是出自孔子的言論,作為《論語》中的一句名言,具有很高的含義和影響力。
繁體字:《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之所惡》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則略有差異,以下是字形的變化:
水:⺡
至:至
清:羽
則:則
無:無
魚:魚
人:亻
察:察
徒:徒
之:之
所:所
惡:惡
例句: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組詞:水清、水池、至上、清澈、人才、人心、察覺、察看、無人、無徒、所作所為、惡意。
近義詞:水至清則無魚人達察則無徒之所厭惡
反義詞:水不至清則有魚人不至察則有徒之所喜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