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令箭的意思、令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令箭的解释

(1) [arrow-shaped token of authority used in the army in ancient Chinese army]∶古时军中传令用的小旗,竿上加箭头

(2) [instructions]∶上司的指示

详细解释

(1).也叫令旗。旧时军中发令所用的小旗,杆头加箭镞,故称。 清 李渔 《巧团圆·全节》:“﹝末持令箭上﹞小小一枝箭,发出如雷电,陵谷转沧桑,世界须臾变。”《花月痕》第四二回:“ 謖如 把酒临风,正在扬扬得意,忽然大营来了令箭,大加申飭,不準轻动。”

(2).引申为号令。 浩然 《艳阳天》第三卷第一三一章:“那会儿,只要 马之悦 有一个令箭暗暗传下来,在沟北边一队里,起码得有多一半人无条件地响应,指到哪儿,干到哪儿。”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令箭是中国古代军事与行政体系中具有特殊功能的信物,其核心含义指代权威命令的传递工具。据《汉语大词典》释义,令箭是"古代军队中发令所用的小旗,杆头加箭镞,由主将签发,用以传令"(来源:《汉语大词典》第7版)。这种器物最早可追溯至汉代虎符制度,至明清时期发展为竹木材质的箭形令牌,镌刻有篆体"令"字及编号,成为军令传达的法定凭据。

在行政实践中,令箭被赋予严格的等级象征。《清史稿·职官志》记载,一品官员使用鎏金铜箭,七品以下配发素木箭,不同材质对应不同调兵权限(来源:《清史稿》中华书局点校本)。其形制演变反映着古代军事制度的发展,据《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研究》考证,明代戚继光抗倭时设计的"五色令箭"已形成完善的指挥系统,通过赤、黑、青、白、黄五色区分作战指令类别。

作为文化符号,令箭在戏曲艺术中衍生出新的内涵。京剧道具中的令箭长度缩至30厘米,雉鸡翎装饰取代实用箭镞,这种艺术化改造使令箭成为权力美学的典型载体(来源:《中国戏曲文物志》)。现代汉语中,"令箭"常与"鸡毛"构成"拿着鸡毛当令箭"的俗语,比喻假借权威发号施令的现象,该用法最早见于老舍《四世同堂》对市井文化的描写。

网络扩展解释

“令箭”是古代军事和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符号,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一、基本定义 令箭是古代军队传递命令的凭证工具,主体为小旗样式,旗杆顶端加装箭头形金属部件,整体形似箭矢,故得名。在非军事语境中,也可引申为上级的权威指示(如“手持令箭办事”)。

二、结构与材质

三、主要用途

  1. 军事传令:作为古代军队指挥系统的核心工具,持令箭者代表主帅权威,用于调兵、传令等关键行动(《薛仁贵征辽事略》提及相关场景)。
  2. 文化延伸:宗教仪式或民间传说中,常被赋予超自然色彩,如鬼神军队使用令箭发号施令。

四、相关概念辨析

扩展阅读建议
可通过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进一步了解该词古今用法差异及文献例证。

别人正在浏览...

不会得不相上下朝路单至道台祷谢峨髻放虎自卫饭锅番伪辅益干营盖老更改贡诚蚣蝑关帝广平痼疾裹鲊帖黑耸耸横说鸿溟货架子健旺夹助菨蒌荆高鸡娘金箓云签进选揽月僚壻苓通碌都霾藏眉尾门不停宾濛鸿冥索盘硬碁局青簇簇壤芥扇地删割申举世功首陁姝好説作送佛送新速独贪觊雾灭诬汙项链仙经小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