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鳞册的意思、鳞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鳞册的解释

即鱼鳞册。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水学·协济》:“至于田畴交错,鳞册无徵,有有田无粮者,有有粮无田者,不知凡几。必得官为量丈,重画图册,田段一準,而田自多。”参见“ 鱼鳞图册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鳞册(lín cè)是明清时期官府用于登记土地田亩的簿册,因册内田地图状如鱼鳞排列而得名,属中国古代重要的地籍文书。其核心含义与功能如下:

一、基本释义

指明清两代官府编制的土地登记册,详细记录每块田地的位置、面积、地形、所有者及赋税等信息。因田块按序排列形似鱼鳞,故称“鳞册”或“鱼鳞图册” 。

二、历史背景与功能

  1. 起源与制度

    鳞册制度始于南宋,成熟于明代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为整顿田赋、抑制土地兼并,命全国州县绘制土地总图与分图,汇编成册,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 。

  2. 内容构成

    每册包含“总图”(辖区全貌)和“分图”(每块田地详图),标注田主姓名、土地四至、土质等级及应纳税额,形成系统的地籍档案 。

三、权威文献佐证

四、学术研究价值

现代学者梁方仲在《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中指出,鳞册是研究明清土地制度、区域经济及社会结构的核心原始史料,其系统性与精确性远超前代 。


参考资料来源

  1. 《明史·食货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2. 《中国历史大辞典·明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
  3.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鳞册”是“鱼鳞图册”的简称,指中国古代用于土地登记和赋税征收的官方簿册。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鳞册是古代官府编制的土地登记档案,因田亩图形排列状如鱼鳞而得名。主要记录每块土地的归属、面积、地形及赋税额度,用于保障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

二、历史发展

  1. 起源:宋代已有类似制度,如婺州地区曾编造鱼鳞簿。
  2. 推广: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全国推行,成为土地管理核心制度。
  3. 延续:清代沿用,直至光绪末年仍有更新记录。

三、功能与作用

四、文献记载

清代学者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记载:“田畴交错,鳞册无徵……必得官为量丈,重画图册”,反映了鳞册对土地纠纷的调解作用。

五、延伸知识

“鱼鳞图册”在不同朝代有别名,如“鱼鳞簿”“鱼鳞图籍”,其编制过程需官府统一丈量土地并绘制成册,具有法律效力。

如需更完整的历史案例或具体地区实施情况,可参考《明史·食货志》或地方志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白马包乾被告人边蛮笓篱战格仓扁操节常材沉溺撤营崇雄牀闼除门村迳大阍大团结颠不辣防御贩鬻佛幡改张易调各奔前程瞶眩果肉寒碛旱田黑鼠洪圣花花肠子货仓奬售既成寂灭金萤纠摄髺头丽空理棹蝼蝈马蓝漫掷马占某个募役法嶷如铺底锵羊欺生热和十大家氏族志恬穆慰唁无待蓍龟五蜀饷馈详閲香樟挦章撦句